也适合他这
说是被逼迫离开学宫,实际上还是他选择下山时,也已经没有半点愤懑。
想起这个年轻人,周宣策其实当年不是没有心思要将他留下来,只不过在举目望去已无友学宫,留下来实际上并无裨益,因此在那场谈话最后,周宣策以句“世间之大,自有容身之处”来作为收尾。
不过这些年周宣策直思索,若是他还在学宫,现如今是不是会已经让人都只能仰头看他?
想不太清楚。
而第二件事,便是那位至今被困于洛阳城摘星楼李昌谷,这位读书人也是如此,并未投身某位圣人脉门下,当日觉察学宫不公,便转而练剑,至今还被困于那座高楼之上,周宣策这趟便要去次洛阳城摘星楼,去看看他,看看这些年之后,这个读书人是被消磨切意气还是说如当初。
艳读书人以道教典故作诗被人排挤出学宫事情,那位才学学问俱是学宫顶尖年轻人当年在学宫文会中以句“大鹏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夺魁。
风头时无两。
可隔日便被人翻出此诗是以道教典籍《逍遥游》里鲲鹏典故所做,此言出便在学宫掀起无边风浪。
此后月,光是辩论便举行整整十几次场。
那位年轻读书人面不改色,对于学宫内众老夫子教书先生轮番诘难都毫不在意,最后众人逼问这位年轻人是否知晓错误,那年轻人只是以句,“不知错在何处”应答。
这前后两位都是周宣策寄予厚望读书人,可都不得善终。
除去这两位,再有位能被他看中便只能是那个尚且还籍籍无名黄近。
前两位都是天纵之才,足够光彩夺目,被太多人瞩目,或许也是正因为如此,才被太多人记恨,造成现如今这局面,可黄近不同,他上山之后便除去是被他周宣策安排在藏书阁之外,并未做出过任何件大事,没有作出过篇出彩文章,也没有境界日千里,也没有对儒教学问有过独到见解,真是切切实实“庸才”可这种庸才,恰恰才是周宣策看好。
蛰伏千里,击毙命。
这原本是江湖武夫形容江湖刺客,可周宣策读来偏偏觉着很适合黄近。
这样拉更是让学宫里众读书人都痛心疾首。
直到后来这位读书人被人逼迫离开学宫时候都不曾有人站出来替他说上半句好话。
其实倘若这位读书人早日便随便拜入某位圣人脉门下,也不至于导致如此光景。
这位年轻人其实早在离开学宫之前还去过趟藏书阁见到同样句话都没有为他说周宣策。
周宣策与他闲聊半日,谈山谈水,可唯独不谈学宫里正在发生这件事,那年轻人便已经豁然开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