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衙会同学诸生员拆毁究罪。如违,解院、道重处。”
所有人看到这段批语,都觉得新鲜。冯大人从来是妙笔生花、满腹锦绣,什时候写过这短回复?又什时候写过这干巴巴文字?个典故没有,个生僻字没用,这,这还是冯大人风格吗?
反常,太反常。
学生们又仔细研究批文内容,更反常。
“东衙”指是县丞。县丞办公室在正堂东侧,因此有这个代称。冯开时批示,是让县丞夏时跟学生们去把被举报灰窑拆毁,这本没什,可难道后面不该接句“各地方不得徇情容隐,体究治,断不轻贷”吗?
婺源学子又次脱科。
这事太丢脸,以至于《婺源县志》作者不得不在万历四十六年科举成绩下方填入个叫方拱乾当科进士。其实人家是桐城人,也没从婺源县学应试,只因为桐城方氏是婺源迁移过去,他才被硬拽过来遮羞,免得开天窗。
这下子,县学士子们可坐不住。他们没时间去检讨自己读书是否用功,都认为这是龙脉被戕害缘故。
很明显嘛。赵大人在位时严格约束烧灰行为,龙脉复振,你看万历四十年考试成绩多好。冯大人接任以后口号喊大堆,那帮灰户、囤户却越来越嚣张。龙脉被这天天凿、日日烧,科举成绩能出来吗?
万历四十六年十月初八,婺源县城廪生、增生、附生们同仇敌忾,集体给冯开时上篇呈文。在呈文里,学生们描述龙脉如今状况是:“起窑数十,聚众百余,每日凿石、断龙、烧灰无忌,若不亟究,龙脉将竭,县治不保。”
还有,拿住破坏龙脉罪犯之后,难道不该接句“
在呈文里,学生们提出两条建议,是请县丞会同县学前往逐拆毁灰窑;二是请官府督促十七都、十八都两处负责人每月出具甘结。
这两条举措,在赵昌期任内本已执行得很好。现在学生们重新向冯开时提出这些建议,可以反证它们早被废除不用。可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赵昌期在任时保龙体系已是千疮百孔,而烧灰产业复兴又有多迅速。
学生们不指望冯大人拿出新举措,但好歹把赵大人当年政策严格执行下啊!
这些联名上书学生,阵容着实不得,共有五十二人,其中后来有资格进县志足有十人之多。他们要是学霸,要有个好爸爸。比如有个叫余自怡,以八股文著称,后来官至广州知府;再比如有个叫余昌祾,出身余家大族,他爹是敢面斥张居正户部侍郎余懋学,他自己则靠恩荫做到广信府同知。
那多官二代和学霸起闹事,冯开时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他很快给个批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