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
于谦见太子对漕政这上心,刚才那点不愉快立刻烟消云散:“宋尚书
法子,与殿下几无二致。他修起戴村坝,疏通小汶河,让汶水从南旺
闸口注入运河。在入口处,有
处分水鱼嘴,把汶水
分两边,七分北流,三分南流。当地民间还有个说法,叫作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等
下就能路过鱼嘴,届时殿下可以细心观摩
下。”
于谦又
作会通河,从此漕船不必绕行河南。咱们大明定鼎之后,又把会通河延伸开来,南到徐州镇口,北至临清,与湖漕、卫漕、白漕连通,从此南北字畅通。只是……”
“只是什?”太子听得十分认真。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附近决堤,冲毁会通河,漕运顿废。
直到永乐九年,天子为
迁都北平,遂委派工部尚书宋礼,命他重开会通河,恢复漕运。”
太子“嗯”声,这名字他听过,好像刚去世没几年。
“欲要疏通会通河,有个极大
麻烦。殿下且看。”于谦掏出
小块干墨垫在油纸底下,位置恰好就在汶上县。原本平整
舆图,高高隆起
块鼓包。他
手指点在鼓包上头,侃侃而谈:“会通河
地势,就像
座巨大
拱桥。拱桥
最高点,是在运河中段
兖州汶上县,号称河脊,而拱桥南北两端
低处分别是镇口、临清。宋尚书做过测算,从汶上县北到临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南至茶城二百九十里,地降
百
十六尺。殿下可以想象,这种落差巨大
拱桥地段,河水该如何流动?”
朱瞻基仔细端详着鼓起行路图,心想这果然是个棘手
大麻烦,道:“水性善下,有中间这
座河脊挺立,根本不可能从低处
镇口和临清引水。唯
办法,就是设法把水引到最高处
汶上县,再居高临下注入运河,冲刷南北。”
于谦赞道:“正该如此!宋尚书为引水之事,茶饭不思,四处寻访熟悉水性
河工,最终被他访到
个叫白英
当地老人。白英献上
条妙计,叫作‘借水行舟,引汶济运’。”
太子咀嚼着这几个字,眉头紧皱,未得其意。
“白英老人说,会通河最高点在汶上县,汶上县
最高点在南旺镇,而南旺镇
最高点,是在北边
处小村子,叫作戴村。戴村旁边有
条汶水,河床高出南旺三百尺,乃是天造地设
大助力。”
“等下,你先别说,让
先猜猜。”太子凝视舆图良久,从于谦手里拿过炭笔,犹豫地从戴村旁
河道上画
道黑线:“如果在戴村这里设
大坝,就能截夺汶水,让它流向南旺。然后在南旺建
个分水坝,把汶水中分,注入南北河道,顺坡直下镇口与临清,便可以保证会通河水量充盈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