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查过资料,明末时期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方法,进攻是最差选择,而更麻烦是,当时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三天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粮食,是绝对不够。
所以结论是,贯英明洪承畴,犯个愚蠢错误,最终导致战败。
,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清军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就解释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
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想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行动背后,隐藏着个极为精明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直在催他,这个人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军中个武官对他说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顿,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