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价格便宜,但好社区——比如西克尔高地——
公寓相对贵得多,她只租给那些她认为有资格租住这套房子
人——其中就包括那些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得到命运垂青
好人,这让她有种替天行道
成就感。
杨先生是她继承出租屋后迎来第
位房客,他是来自中国香港
移民,在美国举目无亲,讲英文时磕磕巴巴,口音浓重,尽管已经来美国许多年,他
口音依然没有减弱。和他说话时,听到似懂非懂之处,理查德森太太只能点头微笑,但她觉得杨先生是个好人:他为劳雷尔学院——附近
所私立女子学校——开校车和打杂,工作十分努力。仅靠那点微薄
收入,他永远无法住进这样
好社区,只能到偏远
巴克艾路找
处不起眼
灰色小公寓,或者(更有可能)去东克利夫兰
那片绿化不足
三角地碰运气——那里经常被误认为是唐人街,房租异常低廉,到处都是被遗弃
旧房子,警笛每晚至少会响
次。况且,杨先生把温斯洛路
出租屋当成自己
房子来爱护,他会亲自修理漏水
水龙头,修补门前
水泥地,还把那个简直比邮票大不
多少
后院整治成
郁郁葱葱
小花园。每年夏天,他都会把自己在园子里种
“中国瓜”分给她,仿佛缴纳十
税,虽然理查德森太太不知道这种异国瓜果——绿玉色
皮上布满皱纹和令人不安
细小绒毛——该怎
吃,但她赞赏他
体贴。总之,杨先生正是理查德森太太想要
房客:心地善良,值得她以善良回报,也同样会感念她
善意。
为楼上房子找租客
过程却没有那
成功,而且几乎每年都要换
次房客:第
位来租房子
是个刚刚被音乐学院聘为教师
大提琴手,第二位是个四十多岁
离婚女人,然后是
对刚从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毕业
年轻夫妇。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儿符合她心目中
理想房客
条件,然而没有
个待得久
:大提琴手应聘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
职位失败,黯然离开,去
别
城市;离婚女人只谈
四个月
恋爱,闪电般地再婚,和新丈夫搬进
莱克伍德
崭新公寓;而那对看上去彼此深爱
年轻夫妇,却在十八个月断断续续
争吵之后分道扬镳,先后离开出租屋,他们不仅违反
租约,还摔碎
好几个花瓶,在墙皮上留下三处摔花瓶造成
裂痕,其中
处竟然在天花板上。
理查德森太太决定接受教训,这次,她会更加小心地选择房客。她请杨先生修补
楼上
墙皮,然后开始慢慢地寻找满意
租客。温斯洛路18434号信箱(上户)足足空置
将近半年,她才迎来
米娅·沃伦和她
女儿。米娅是单身母亲,谈吐文雅,还是搞艺术
,女儿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