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指着最上头份说:“这是崔燮
。除他之外都是国学里经过考试挑选出
年轻秀才、举人,底下还有
份十六岁解元
卷子,都答得不差。”
太子先拿起崔燮卷子看看,见他字迹工工整整,也和人
样漂亮,不禁点
点头。再翻看卷子上
答案,也是简约精当,答案边画满
红圈。底下
卷子也大体相似,都用馆阁体书写,答得工工整整,满卷红圈,只后面几分里略夹着几个点。
他自己做便略有错处,看到这些几近全对
卷子,不禁感叹:“孤原以为自己学得不差
,看
这些才子
考卷才知,孤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黎学士劝道:“东宫治学贵乎增广见闻、宽阔胸襟,察古今之变,明圣贤之道,与寻常读书人怎相同。这些学子皆是以辅佐圣明为志向,若不能精研经术,又如何能为朝廷办事,为圣上解忧?太子见得这些人才,当为陛下、为大明欢喜才是。”
太子尊重讲官,当即改容谢道:“先生说得对,这些学子做得好,孤当有赏赐。”
翰林院那边是要赶着给太子进卷子,几位出卷官接到国学送来
考卷便紧着阅卷,
天后就出
成绩。
因大明没有分题计分习惯,这群人阅卷时也还是按着圈、点、尖、竖四档划分成绩。国学优选出
这几个学生没有能答出尖、竖两档
,大多数都是画
圈,少有几个点,评判
翰林们便数出每张卷子上
圈点数量,排
名次。
九个人中有四个都是画满圈,剩下五位中多
也只在后面大题里略有答得不周全
,满满
篇红圈里至多有三四个点。
几位考官看着这些卷子,都颇觉欣慰:“咱们题目出得也算细密,能做到这样,可见北监
学生们学力亦颇不弱。太子看
也自当见贤思齐,愈发发奋读书
。”
这时代也不讲究什学生心理,太子身边讲读
、陪侍
,理当是最好
人才,差些
都没资格入他
眼。
东宫能赐出,无非是些笔墨、新书,若是讲官,还当赐银两、新钞。不过这伴考
也是新增
职位,之前没有定例,又不好
至于他自己考得怎样倒不要紧……考得好
是他天质聪明;考得不好
,是他虽然天资明敏,但也需常听讲筵,广博学识。至于学得不好要挨训什
,或许普通王府里有这样
事,在太子身上绝没有
。
早年经筵讲师们给皇帝侍书时能从跪着讲争成站着讲就是上好待遇,侍奉国之储贰读书时顶多能多规劝几句,还想跟教普通学生
样摆先生谱儿
?
天地君亲师,君臣二字才是重重压在上头。
讲官们将几人墨卷批改好,日讲后进呈东宫,请太子阅看。
太子看着卷子,先问句:“哪份是崔卿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