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卖出去,换是名声,是他进入官场
政治资本,而不是钱。只要有薄薄
利,不至于像石墨笔那样赔本就行。
崔燮美滋滋地把剩二三十套卖
,回去便找
计掌柜来,叫他安排着多刻几套版,加紧多印,连同沧州和迁安
同铺货,往后还要卖到外地去。凡买书
,就送
套粗细不同
石墨笔芯,并附
份画着写字手势
使用说明书。
原先这墨笔只在京里卖,出京又有陆举人和他同年、朋友们亲身推荐,倒不
定要说明书,如今要叫大客商卖到外地去,给份儿说明书则更方便些。
居安斋这边赶工印制《孟子》讲义,国学学霸们努力做题,崔燮则把印制好
样书送到李东阳家,叫老师送给参与编撰本书
翰林们每人十套样书,与些花露、香肥皂、鹅胰、面脂、瓶装
烧酒之类作润笔。
这样种带课后题笔记,就连出题人也是头
回见着,拿回去各自送给后辈,
呢。要是让学生这就画张监丞
肖像,也是画得出来
。”
林监丞还穿着身官袍呢,不肯给他画,便叫他回去读书,又安排
斋夫往各处学斋里挂上木板,安排斋长领书、抄题。
这可是翰林出题目,要不是崔燮求得
费司业
笔记,主持编纂此书,国子监
学生寻常也见不着!
凡是好学、好名
学霸们都不待人催便自觉投入到题库中。更有不少嫌抄写麻烦,嫌斋长们抄
慢
,径自拿着银子找崔燮,找他买
套新书。
这好
老师编
,
套四本
笔记,才只要二两银子
套,平均下来
本只卖五钱银子,比外头卖
《京华日抄》《定规模范》《拔萃文髓》可合算多
。
买书都觉着他是给国子监同窗们特别优惠
,倒有不少人劝他:“咱们都在监里读书,按月给米给钞,不至于
套书都得要你添银子在里头。该多少便是多少,你只管报实价!”
崔燮笑道:“这就是实价,并不曾往里倒添什
钱。何况当初
找人印制笔记本就是为
方便同窗们学习,后添
些题目也是那些翰林大人们为
教学子们读懂经义而尽心出
,
又怎
能拿这书赚钱?这价钱折够
成本,已是足够
。”
这本书不像《水浒》《联芳录》那样,做得精精致致,卖给有钱有闲人玩赏,而是真正给需要读书
儒童、书生看
。
他们书好,书价低,买
起
就多。哪怕是像他们迁安那种地方
穷书生,节衣缩食地挤出二三两银子,也能买得起这套书,看得到最好
老师是怎
讲学
。
而且这书利润薄,那些盗版商人挤不出利润空间,恐怕盗版也不会太多。正版书前后夹有李东阳序言,有翰林诸公题跋……其中还夹着
篇他写
成书题记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