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乐观,感染得李老师也乐观起来,拍着他
卷子说:“写就写
,场上文字若自己看着都不合意,又怎
能叫考官看得入眼。纵然尹学士取不中你
卷子,下
科有清正忠直之士做考官,自然愿取你敢言任事、忠义爱君之心!”
往好处想想,主考若真看不上,直接黜落他,倒还省得担心这学生策问火候不足,殿试落到三甲里
。
他们师生两人
得个结果,安心考后两场。
李东阳是当过主考人,判卷不像普通书生评判文章那样精精细细地看几遍,汇通上下之意,悟其深致。而是按着真正考场上判卷
习惯,首场看首义,连首义都只先看前四行,前四行不吸引人
,下面写得再好,考官终究也无耐心细读。
六篇《子在齐闻韶》判下来,他心里就有成算,点出王之昌、陆安两份不够火候
卷子,让崔燮在三场后告诉二人,不要立刻便说。剩下四人
四书文他也都依次看过,五经文中虽多有不是他本经
,以他五经兼通
才学,也看得出高下来。
这几个学生四书文都做得精准深彻,陆博山、郭镛、陆安三人
五经文却要略差些——约
也不是经义学得差,而是因为之前练过国子监名师笔记后面附
题目,对四书题
理解加深
层,五经题还缺
这点名师点拨。
如诗经房汤宁,经义题中就带着《科举必读笔记》答案集里
味道,令人眼熟。
李老师有些感慨地跟崔燮说:“京里做过这套题人多,恐怕学子看书时有
答案,便按着答案来背来做,千文同
面,难叫考官取中
。”
套路不太稳妥,崔燮自己
虽不套路,却也有点危险。倒不是说他哪篇破题不准不全,文字、典故有不合适
,而是他那篇《不解其位》写得太有敢言直谏
意思,恐怕不合主考
眼光。
他摇着头,嘴角却是悄悄勾起来:“尹阁老与万、刘二人相善,正自柔和媚上,恐怕你这文章不入他
眼,不过若是落到吴谕德手中,只怕他要大加推崇
。”这篇文章雍容忠义之意溢于言表,得古人讽谏之体
真髓,文风用意皆与《赓歌》《假乐》
脉相承,且能从“乐化”之道入手,写出“乐以彰德”
功效,算是篇相当新颖
文章。
他这些夸赞都留在心里,没说出来叫学生骄傲,只说说对两位考官喜好
判断。这推断和崔燮自己在考场上想
差不多,崔燮便笑着说:“学生写大结时也想过这篇主考恐怕不会喜欢。可若不写这句,这篇文章便差
口气,不圆满,
这口气也郁在胸中不能舒畅。若这口气塞住,往后
文章不也做不出来
?”
那样也是考不中,现在这样至多也是取不中,结果都样,还不如自己先痛快写
再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