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学士稍稍为他松口气,刘首辅则为自己更深地松
口气,亲手写
小票,请皇上看在崔燮主动认罪缴赃
份上从轻发落崔参议之罪。
巡案御史尚在路上,北镇抚司那边还没审出结果,内阁竟已送上奏疏票旨。弘治天子临国不久,还没见过这样审结颠倒案子,从前朝寻例子都寻不出来,因此不肯就这
糊涂结案,在内阁递
票拟上写下“不许”二字,叫崔榷先在锦衣卫诏狱里待着,不许他就这
赎刑宁家。
批罢墨票,他便皱着眉对内相们说:“西刘先生与崔卿奏章且先放着吧,待中午先生辈讲毕书后,召崔卿进来,朕有话问。”
立刻便有小内侍奔走去内阁传话,却没能把人叫来——崔燮递帐目、陈情表和请罪疏后就留在家里待罪,根本没到翰林院。
父亲犯该杖该徒
重罪,做儿子
心痛得恨不能以身相代,还哪有心思做官呢!
崔状元家又出事。
好好个文思淹通、勤勉能干、圣眷深厚
*员,却不知父母宫怎
就有点背运,前头继母犯罪被流,如今回乡守制
父亲又闹出
贪赃。
刘吉、徐溥、刘健三位阁老看着崔燮连夜写出陈情书与致仕疏,神色严肃,心情都十分复杂。
徐、刘二位翰林学士几乎是看着崔燮长大——虽然也就他入宫讲学、拜
李东阳为师之后这几年吧。毕竟相识日久,又有他师父
交情和带着他在手底下工作
年多
情份,舍不得他就这
坏
前程。
两人虽都是极重操守人,但也觉得父亲
过错不该牵累到儿子,撂下奏疏就想替他跟刘首辅求情。
崔燮在家中思念父亲,担忧他在诏狱里受苦,愧疚自己未能以身相待,郁结于胸,翻出王守仁前些日子寄来
信——信里附着他于隐居之地赋得
诗,诗中充满仙气与出世之意,能略解他陷在尘世中
悲苦
他们求情话还没出口,刘首辅便大袖
拂,严肃地对二说说:“不可牵连崔燮!他父亲虽有贪渎,亦非大恶,只奏请圣上定夺便是
,崔燮却是
片忠爱之心,岂宜以其父之故罪此良臣!”
咦?这刘棉花怎又改脾气
?
自新朝以来,他为保住阁臣之位,不是从纸糊阁老摇身
变成
弹劾人
先锋,凡遇着什
该弹不该弹、该判不该判
,都要从重处置
?怎
今日论到崔燮身上,他竟
反常态地不许牵连
?
两位学士万万想不到刘首辅曾给崔燮总结过套“气运说”,要以首辅之尊讨好这个从六品修撰。站在他
立场上想
想,最终也只能想出崔燮是国丈从前
同窗,又是两位国舅
老师,皇后又宠爱国舅,他是为讨好皇后才这
做
。
不论如何,首辅也跟他们般想法,崔燮这回该是没什
风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