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瑛从没想过要叫崔燮受出海风险和辛苦,但见崔燮这
舍不得他,便抱着这个大宝贝儿哄道:“那就等咱们平定
倭国,他们国主纳表请降时,再请崔翰林过海送上国书,代天子责问他们可好?”
不好。不如两人道乘船出海,参与这场征伐
好。
崔燮把脸埋在他怀里,重重咬口,闷声道:“
看还是连环画里画得最好,崔翰林怎
能跟谢镇抚分开呢?”
谢瑛猝然痛,险些条件反射地推开他,手动
动,心里又反应过来,忙把推改成按,抱得更紧
几分,叹道:“罢
罢
,到那时候再说吧。你现在要跟
分开
可舍不得
。”
如此日夜操劳国事,崔燮忙得两脚不沾地,连王守仁找来新出才子都没时间见。最后还是李大佬亲自把他从中秘库里拉出来,郑重地问他:“你那天在文华殿都跟圣上说什
?”
从宫里回来,崔燮就头扎进中秘库。
修会典资料上回修实录他都已经看得差不多
,记在脑海里,写起来十分方便。他混在徐大学士手下,
天慢悠悠地写个三五百字交差,剩下
工夫都花在
史料上。
历代外国入贡史料,外国文学、科学流入
史料,外国人千里迢迢到中国读书做官
史料……更要紧
,历代传入中国
粮食、禽畜、瓜果蔬菜史料。
之前在文华殿劝皇上下诏舶来才子、书籍和良种虽是
时冲动,事后想起来,他也不后悔。
这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再有多少人弹劾他,该干也得干。别人或许畏惧言官弹劾、不敢做事,他怕什
?他背靠阁老和国丈两家,还结交
宫里
高太监,对象也当
锦衣卫都佥事,当不成忠臣就当刘棉花第二呗。
时之名,怎
比得上改变几百年后血淋淋
历史重要!
他这忙就连轴转
起来,晚上恨不能天黑
才回家,到家里还要跟谢瑛讨论如何让中国在这大航海时代里趁势崛起,从根儿上断
日后
屈辱历史。谢瑛不知从哪位世侯还是太监家里学来
些从前三保太监下西洋
经验,跟他如数家珍地说着宝船船队曾到过
国家,见过
风物。
他带着点希冀说:“下西洋则太远,恐怕没这个机会,也不舍得去那
久。要是能令
去日本国做个先遣就好
,哪怕只能记录风向、洋流,等待后人拿着
记下
东西征伐彼国也好。”
日本海上风浪大,崔燮怕他出事,可也相当能体会他那颗想东征心——他自己也
样想去。左思右想
半天,也只能说:“你要去,
也得去,谢镇抚出海,岂能没有崔翰林做通译呢?”
反正他硬盘里还有几个古代日本、战国日本文件夹,再去四夷馆请个私教来,努力学学未必学不出来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