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拿尺和细笔笔在垫稿纸铁板上打格,将页面分成上下两部,先占上半页,开篇顶格写上“北魏”两个大字,其下用只占半行
小字写:道武帝皇始二则——第
页;天典二则——第三页……
页稿纸中间必须留出
行版心,方便装订时将页面对齐折叠,左右两面子订成
页。写到孝文帝延兴三年,半篇稿纸便将写满,顶到
版心旁
界行,他便再换到下半页写,写满这
页再用界行左面
半页纸。
这刻出来,虽比原先不写页数
目录费纸,但每
单页纸也足以印上三十余条目,正反两面加起来有六十余条,也不费太多。
皇家印书又不惜这张两张目录纸,有
页数后查资料更方便,实是
举两得。
他抄好目录,晾干之后找人要锥子、针线,还粘
封皮,像模像样地订成小册子——就是技术差点儿,只能捡着最简单
四针眼订法来,订出
书有些粗陋。
单看目录只能大略估计所要查史事在书中哪
部分。
他这个看惯每条提要独占
行,配着长长
省略号和页数
人,早就想提意见
。
不过现在还只在搜书校书过程中,等到印书时是他带团队印,腊纸版上想怎写怎
写、想怎
改怎
改,所以也没急着上本提议。
如今为掩护上班摸鱼
小问题,也不得不拿出这个修改意见来遮遮脸
。
曾学士看惯没有页数在内
目录,听他说要添上页数,便想着是在每条条目后添
个数字,便问:“这样岂不显得杂乱?”
不过翻开书皮,里面内页却清清爽爽,上头文字顶格对齐、下头数字齐脚对齐,中间长短不匀
空白处点着整整齐齐
墨点上下相引,并不嫌烦琐,又将提要与数字连成
体。
曾学士拿到实物才觉着这法子好——哪年
史料在哪
页,对着目录看得清清楚楚。这
卷书大体在二百页左右,他们读书人凭手感都
宋时意思,却是每
条提要单占
格,像前世看过
书那样用点线连至某处,整整齐齐标定页数。竖行比横行长,若是怕浪费纸,每
列可以从中分开,上下各写
条目次。
反正这是腊纸刻,不像木板阳刻那麻烦,不过是用尺子比量齐整
,多下笔点个点、划条线段
问题罢
。
曾学士还是习惯原先
目录,听他
说法总觉着有些费纸费力,但
想到他是个三元及第
才子领袖,眼里不觉就长出滤镜,沉吟道:“你先做
份来与
看看,若合适便写个条陈上来。”
这倒容易。
宋时正编着会典中北魏宗蕃部某卷,便把手头那卷拿出来,奉着学士话当令箭,叫人去庶吉士学斋里借
套腊纸和铁笔,对着原有目录和书页边缘、版心下方
印
页数刻
起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