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母早亡,祖父膝下又有伯父与两位堂兄弟照顾,不能像宋时那样以孝道为名请辞。故而他索性以自己辞官这件事为兵刃,像当初请命去巡察边关军备般,
把冷刀插向许多正借皇亲之名,享外戚之势
权臣。
昔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今便有桓凌讽郑皇纳谏。
他在奏章中直陈,自从随太子还朝以来,这些日子都不曾做什纲纪朝臣、规劝陛下
本业。然而只因他做
太子姻亲,今日他所得
官爵赏赐都远高于应酬之功,更因此有许多朝中勋贵、外戚、*员主动结交于他。
他还仅是太子妃之兄,就受这般礼遇。而今不只太子有妃妾,六宫中更有皇后与众多妃嫔,这些出
后妃
人家又是如何?还众多皇亲、公主所结姻亲……
若不多加约束,使皇亲国戚都如他这般无功而受升赏,岂非将有“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之危?
副座师曾棨便忍不住轻咳
声,拉住他们
思绪,淡淡说
句:“功成身退,岂非
等读书人
本色?”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宋时潜心钻研理学多年,行事自然也契合天道,既已功成名就,必然要急流勇退。
曾学士是宋时副座师,师徒之间意气相投,肯定没人比他更懂得宋时辞官
真正理由。众人恍然大悟,深深感叹:“听曾学士
语,
等才看透宋三元淡泊名利
本心。”
朝廷有难时不辞辛苦劳,匡世济时;天下太平后便挂冠归隐,不恋权位。这不就是读书人理想中名士、君子模样
!
众人只恨自己做不出他这样足以流芳青史实绩,没机会品尝这等泛舟五湖上,披发学陶朱
滋味。也没人再遗憾他不能辅佐两朝英主,做
代名臣。只在心里还留着几分淡淡遗憾:遗憾他在这前程无量
年纪辞官,未知十年二十年后又能做出什
惊人
功业;更遗憾他们自己没机会亲见宋三元做实务
才能。
长此以往,哪得复见今日朝
好在宋家就住在京城,他辞官之后也得在京服事父母。他老父还办个女学院,说不得做儿子
辞官之后也要去那里教教书,平日再写些探究天理
文章,再兴些与“气”“电”等天道运转之理有关
工业呢?
虽然朝廷从此便少位能臣,但今世必定又要多
位理学大师。他们无事时还能与宋三元论文谈理,也不失为
段士林佳话。
众翰林转憾为喜,大伙儿各掏些银子,打算凑办
桌酒席给宋时饯别,以尽同院为官
之心意。
而他们这里片脉脉温情,都察院却为
道批复相同
圣旨掀起
腥风血雨——
桓凌上本自劾,自陈妹妹已封太子妃,他身份变化,恐怕将来会以皇室姻亲身份自矜,不能恪尽人臣本份,故此自请去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