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乱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
样。当心看好自己,迷妄
心就变成真实
心。
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能够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并不是对某种外在独立于观察者
事物
观察。
记得白隐禅师有个公案,他曾问:“单手相击会拍出什声音?”或是以舌头体验味道为例:
们能分离味道和味蕾吗?心直接在心里体验它自己,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
在《正念经》中,佛陀总会提到:“即受观受,即心观心。”有人曾说,佛陀用这样
句子来强调“受”和“心”这两个字,但是
不认为这种说法完全领会
佛陀
真意。
即受观受,就是体验某种觉受时,直接观照觉受,不要去思考觉受意象。那是人们为觉受创造出来
,某种外在于觉受
,独立存在
客体。
即受观受就是心在体验“即心观心”,描述性语句让它听起来像个谜语、谬论或是绕口令。以外在观察者身份做客观
观察,这是科学
方法,不是禅修
方法。所以,守卫和访客
意象都无法恰当地说明心如何观察心。
佛经说,心犹如只在森林中不停摆荡
猴子。为
不让行踪飘忽
猴子失去踪迹,
们必须
直看着这只猴子,甚至和它融为
体。“即心观心”就像物体和影子——物体无法摆脱它自己
影子,两者其实是
体。不论心飘荡到那里,它仍被心拴着。
佛经有时会用绑住猴子“比喻”来形容看好自心,但是猴子
意象只是
种比喻。
旦心能直接持续地觉知它自己,就不再像只猴子。并不是说有两颗心,
颗从
根树枝荡到另
根树枝,另
颗紧跟其后,要用绳子绑住它。
禅修者通常都希望能洞见自性以证悟。但是如果你才刚开始禅修,别期待见到自性,甚至最好什也别期待。尤其不要在静坐时,期待见到佛陀或任何形态
“至高神尊”。
在禅修开始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
定力,创造内在
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
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
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
认识,你内心
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
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
回应。
坐禅既是身体也是心灵滋养剂。通过静坐,
们
身体达到和谐,感觉更轻盈,更深入平和。从观察自心直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不难走。
旦你平静自心,
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扰乱你,你
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
你心会以
种直接、奇妙
方式看好它自己,不再区分主体和客体。喝茶时,饮茶者与茶之间
分别将消失。喝茶变成
种直接而奇妙
体验,这其中,主客体
分别不复存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