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你所要写东西那般。如此
来,你
全部性情就会表现在书法里。禅修之道也是如此。
将声音变成文字
出版这本书构想源自铃木禅师
人室弟子——玛丽安•德比(MarianDerby),她是洛斯拉图斯(LosAltos)禅修团
负责人。铃木禅师固定
或两个星期参加该团
坐禅
次。禅师坐禅后会讲讲话,为学员们加油打气,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玛丽安就把这些对话录
下来。
不久之后,她就意识到这些对话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值得整理成书,也可借此为禅师非凡精神和教诲留下
个弥足珍贵
记录。于是,玛丽安花
几年时间,把录音带
内容整理出来,也就成为本书
第
份初稿。
接着,负责加工这份初稿人是铃木禅师另
位入室弟子——楚蒂•狄克逊(TrudyDixon)。她
编辑经验很丰富,
直以来都负责禅修中心刊物《风铃》(WindBell)
编辑。她要把初稿整理和组织成为可以出版
形式。但要编这样
本书并不容易,
们在这里把这些“不容易”
理由
说明,有助于读者对这本书能有更好
理解。
铃木禅师谈佛法时,采取是最困难但也最有说服力
方式——从人们
日常生活情境切入。他还试图以
些极简单
语句(例如“喝茶去吧!”)来传达佛教
整个精神。因此,编辑必须十分警觉,才不会为求文字
清晰或文法
通顺而删掉这些别具深意
语句。
另外,如果不是对禅师很熟悉或是曾与他共事过人,也很容易误删掉
些可以表现禅师人格、精力或意志
背景性说明。再来还有重复
部分、
些看似晦涩
语句以及所引用
诗句,编辑
不小心,就会把这些能加深读者印象
成分给删掉。事实上,读者若能仔细阅读那些看似晦涩或多余
语句,反而会发现它们其实充满
启发性。
语言转换充满挑战
让编辑在整理稿件工作上更为困难
是,英语
基本假设完全是二元性
,不像日语历经
几百年,而发展出
套可以表现佛教非二元性观念
语汇。铃木禅师讲话
时候,时而使用日文
思考方式,时而使用英文
思考方式,两种文化
语汇交替运用,随心所欲。在他
禅语之中,这两种语言带着诗意和哲学气息而融合在
起
。然而在转写
过程中,停顿、节奏和语气
强调,这种种可带给他
话语更深意涵和整合性
语言手段,却都很容易流失。为此,楚蒂花
好几个月
时间去跟禅师讨论,以求尽可能保留
些原来
用字和味道,与此同时又兼顾到英文书稿
可读性。
楚蒂依重点不同而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