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会商,致认为古之帝王地狭民少动荡不休,尚能刻石为纪,今皇帝并海内天下和平,天下相与传颂皇帝功德,更该刻于金石以为表经。于是,产生这篇专地全面地叙述灭六国之后帝国新政举措文辞。
列位看官留意,这三篇刻石文极易被看做歌功颂德之辞,而忽视它对历史真相真实记载史料价值。就后世史家对秦史研究而言,至少忽视琅邪台刻石文中两处事实:其是“器械量”句。所谓器械,衣甲兵器也;所谓量,统规定形制尺寸重量也。这事实是说,秦在统文字、统度量衡等等之外,还有个统,这就是统大军装备形制尺度与重量。在诸多史家(包括军事史、兵器史等专史)与文化人知识认定里,都以为兵器衣甲装备标准化是从宋代开始,因为,历代兵书中,只有宋代编定《武经总要》规定各种兵器尺寸重量。对秦帝国兵器装备标准化,既往通常说法是史料无载,直到当代考古学者在秦兵马俑中发现大量尺寸、重量、形制同箭镞,方才提出这理念。事实上,琅邪台刻石文中“器械量”便是确实无误史料。而且,刻文中将“器械量”与“同书文字”并列,可见其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对此条解释是:“内成曰器,甲胄兜鍪之属。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属。量者,同度量也。”所指意涵非常明确。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人忽视而没有作为公认史料提出罢。其二是“六亲相保,终无贼寇。”当代人大多激烈抨击秦政中连坐制,几乎没有哪个史家或学人提出连坐制在当时实际意义。这条给们展示秦帝国自家实际解释:连坐制实际意义在于“六亲相保”,其实际效果则是“终无贼寇”。也就是说,起于战时管制秦法连坐制,通过相互举发犯罪,而达到共同防止犯罪,进而族人亲人互相保护目标。对于社会总体效果而言,没有人犯罪,自然也就没有贼寇这种罪犯。因为这实际效果,秦统中国之后,连坐制非但没有废除,反而是推向整个华夏。自秦之后,后世断续沿用连坐制而始终不能彻底丢弃,应该说,这种实际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战时社会。
就是在这次大巡狩滨海之行后期,卢生徐福等几个方士第次上书皇帝,万分肃穆地说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居之,请求携带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从个方面说,始皇帝亲临大海,眼见其壮阔辽远,对流传久远海中有仙之传闻不可能完全拒绝相信,更兼其时嬴政皇帝暗疾已时常发作,遂允准卢生徐福之请,准许其筹划出海求仙。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