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便是那个在雁门颇为知名公孙文琪吗?记得你是文绕公和卢子干二人高徒,还监修过《毛诗》石经?”问话人乃是公孙珣往后段时间顶头上司,尚书台六曹之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灾害以及防盗治安)尚书,加侍中衔刘陶刘子奇。
话说,这位体型瘦削、须发花白大佬乃是颍川出身汉室宗亲,外加海内名儒,身上同时拥有士人、名儒、宗亲等多种身份,而且隐隐约约跟党人有些暗地里牵连,倒也称得上是位朝中顶级大员。
不过,他和身份颇为类似刘宽相比却有两个巨大差异之处。
首先,刘宽父亲就做过司徒,他本人更是在先帝朝就做过尚书令,家门天然高过刘陶不知道多少;
其次,刘宽面对局势艰难,向来是心忧如醉,能装看不见就装看不见,但刘陶却是心忧如焚,见到国家出什事情,那定要唉声叹气,思前想后。
尚书台有个别名叫做中台,还有个别名叫做台阁,这两个别名全都是因为它位于南宫正中央位置才得来。
抛开大朝会之时,平日里,北宫皇帝、南宫尚书台,以及般由宦官充任,负责勾连内外、传达旨意黄门系统,起构成这个偌大帝国中枢执政根基……颇有些三位体感觉。
实际上,正如这个黄门系统是日后司礼监雏形样,尚书台这个由光武帝刘秀设立机构也正是日后内阁雏形所在,其权责之重毋庸置疑,因为它代表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威。
而且特别需要指出是,这个总揽政务,甚至可以对三公发号施令中央机构,却又是如监察系统般,属于典型以卑临尊!
当然,也算是后汉某种特色。
当然,不管如何,这都不是公孙珣此时胡思乱想理由,第日来到尚书台他听到此话后赶紧正式下拜参见,并呈上郎署公文,做番自介绍。
“不必拘束。”听完
其中,堂堂尚书令居然只是秩千石,尚书令副手、尚书仆射是六百石;同样掌握实权六曹尚书也是六百石……不过,皇帝般会给这些实权大佬加官,尚书般都会加侍中衔,而尚书令就更不用说,经常由权臣、三公、列候兼领,所谓录尚书事而已。
甚至发展到后来,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平尚书事,这寥寥几字几乎成为权臣代名词。
不过回到眼前,如今实际上掌握朝政大权是人家曹节、王甫两个大宦官,尚书台整个都在这两位,尤其是前者阴影之下,也就无所谓谁尚书令,谁尚书仆射。
至于说公孙珣?
此时不过是尚书台三十六位郎官之,还是资历最浅个,什权臣不权臣跟他更没关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