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为止,已经有军中骑兵将佐看清局势屡屡请战,他们意思是利用骑兵优势,主动逼到襄陵城前,阻塞敌军,让白波军根本无法展开阵型。不过这个时候,公孙珣却采用娄圭建议,依旧没有主动向前逼战意思,反而是继续按兵不动。
原因有二:
其,公孙珣在高粱亭十余日,期间在点坡地都看不到汾水平原上堆土建筑高台、伐木立起栅栏、而且还深挖壕沟、排列鹿角,以作本阵……大军平原作战,览无余,这些很基本工事很可能需要成千上万人命来换,放弃太可惜。
其二,白波军虽然是内线作战,可如此巨量士卒聚集,后勤压力不是点半点,更重要点是,白波军虽然士卒素质颇为出色,但却
公孙珣接受卫觊建议,突然停止进军步伐,反而就在高粱亭停下脚步,驻军以待。
话说,卫觊是个标准书生,他才能在于规章制度深入研究,在于直言敢谏,甚至这位和曹操同龄人还是个公认文学家、书法家,反正他对军事理解只是浮于表面……但是,后来发生事情证明,不管是军略还是战略,都要建立在对对手和周遭环境深入解之上。
没错,虽然说继续打下去,没人能保证说白波军定不会来决战,但是回到眼前,在稍待数日后,探马却纷纷来报,白波军忽然放弃分散驻守原则,并在绛邑(后世侯马市)大规模集结起来……换言之,卫觊建议起到奇效。
河东汾水两岸马平川,旦开始集结,那军事活动就会非常快。
二月十三,公孙珣开始停步于高粱亭,二月二十,白波军才忽然开始出现集结动向,然而二月二十二便已经集结完成,二月二十四前锋便已经进军到高粱亭南面襄陵(后世临汾),二月二十五两军哨骑便已经在览无余旷野之上发生小规模战斗。
而此时,据说襄陵当面之众数量已经难以凭斥候肉眼来判断,考虑到河东地区汾水两岸人口以及白波军名声在外,当他是十万人可能有些虚,但说他有八九万人总不会差太多。
换言之,哪怕是加上辅兵,两军人数比例也在二比以上,实际上面对如此庞大数量敌对部队,公孙珣不敢怠慢,已经事实上往辅兵中派遣部分军吏、军官,以求在必要时将辅兵投入战斗。
当然,幽州军优势也是很明显,虽然河东骑士名声在外,双方也都算是骑步俱全,但幽州军骑兵数量、质量,都要远远高于对方。
在河东这种地形上,成规模成建制骑兵优势太大。
所以,此战胜负余地,于双方而言非常之大……换言之,这就是比拼双方指挥官素质时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