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巡抚又想到,这事不能拖延太久凉人心,所以要趁热打铁开动起来。
他已经向朝廷奏请此事,但那也就是个过场。建儒学是绝对政治正确
事情,只要地方上有这个心思,并愿意费这个力气,那
朝廷是不可能反对
。
所以筹备工作大可提前进行,无须担心朝廷会否决。抱着这个念头,杨巡抚在上任后第四天,便召集
各方人马讨论办学。
参加会议除
杨巡抚本人,还有卫所和营兵方面
两个*员,此外就是两个巡抚幕僚崔振飞和方应物。
卫所方面来得是榆林卫指挥使彭清,榆林卫是实土卫所,榆林城实际管辖者,坐衙指挥使相当于内地
父母官,办学怎
也绕不过他去。
榆林城要办学消息
传出来,立刻成
全城热点,无论有希望还是没希望
人,都会议论几句。毕竟这是
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时代。
对于延绥镇和榆林卫武官而言,虽然都有世袭铁饭碗,但也只能让长子袭位,其余儿孙便自求多福
。如果能建起学校,那岂不就多
个好出路?换句话说,谁家不想进学读书?至少八成以上
武官都产生
幻想——将来
个儿子习文博功名,
个儿子习武继家业,文武互相辅弼就成家族双保险
。
以西北边地教育水准和文化氛围,去京城中进士几乎天方夜谭,去西安府中举人也是十分困难
,但在本地至少可以想办法中秀才。
有秀才功名,
是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来就是监生功名,可以做官;二是能在边镇军中谋取
些高级书记之类
幕僚职务,那方应物不就是现成
例子
?
夜之间,方应物忽然成
香饽饽,两天内收到
十二封各色请帖,发来请帖
都是榆林城里有头有脸
人物。
营兵方面来是都指挥佥事、延绥镇副总兵岳嵩,因为总兵不在榆林,所以由专守榆林城
协同副总兵参加。
杨巡抚居中而坐
因为巡抚亲口说过,要与方应物商议细节。之后巡抚大人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具体事情还要靠别人去做,那有学历又受巡抚信任
方应物自然当仁不让地主持此事。
再说,请动高高在上巡抚不容易,他们未必有这个资格,但总该有资格去请方应物会面罢。
更有不少投机分子痛心疾首地想,早知道如此,方应物苦逼地当仓库书办时,就该雪中送炭。不然结下
患难交情,此时肯定妥妥
能拿到
个秀才名额。
方大秀才看着请帖,品味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摇头叹道,大丈夫不可日无权。
却说这个学校话题越热,杨巡抚越发感到方应物出个好主意,让他巡抚生涯开端十分顺利
好主意——只用办学就把整个延绥镇人心都掌握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