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在30年后是通用模式,可在80年代,许多专家都搞不明白,人家编辑好心好意向名高中生说明,也确实有心。
杨锐不由点头,这可比他以后遇到期刊社负责任多。用不多久,国内期刊还要收上千元乃至数千元版面费呢,要不然,怎会有那多学校给发表论文教授讲师发奖金——如果不发奖金,就高校教师那点工资,个月发表两篇论文,怕是连吃饭钱都剩不下,高校可是靠着论文数量过活。
手写信最后,留下编辑电话,让杨锐有时间拨打过去,看出来,这位绝对是好奇爆。
也是,现在高校里面,好多教师都不懂发表论文,杨锐个高中生发表,说是新闻也不为过。
杨锐想想,决定还是不去打这个电话。
回信略有厚度,摸起来像是有两三页信纸似,这让杨锐更有紧张心情,因为他论文也就好像是这厚似。
“要是被退稿,以后都不寄你们,咱可记着影响因子三四十论文呢,那东西叫神文好不好?”杨锐对着空气来句,才开始拆信封。
真要是被退稿,他也没处说理去。人家期刊社退封高中生写专业论文,还需要理由吗?
“嘶”。
脆生生信封被杨锐撕开,手感还挺不错。
人家要好奇,就让他们好奇去,他现在想要,也就是张国内学术界通行证罢。
有这封学报上论文,他就算是发表过论文民间人士,总不至于再只有高中生名头。
不过,杨锐还是急切想要知道自己论文发表情况,无论发表多少篇文章,这种激动心情都是不会改变。
“有随信寄来包裹吗?”杨锐头伸到门房里,边问边找。
“今天就你这封信。”门房大爷接着八卦地
“怪不得那多人交笔友,撕信封有点爽。”杨锐胡思乱想着放松心情,然后抽出里面信纸,将之抖开。
正文字很大,是略有潦草行书,全文手写,却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编辑写给杨锐信,开头就是“杨锐同学”四个字。
显然,看到名高中生写论文,该报编辑也起好奇。他既有询问意思,也描述论文送抵之后流程,颇有介绍情况意思。
期刊编辑虽然具有定专业素养,但他们只做初审,也就是检查论文类型方向是否符合本期刊要求,是否达到论文基本水平,至于论文究竟如何,够不够资格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实是由他们选定审稿人来决定。
审稿人既有专家教授,也有曾经发表论文学者,国际准则是双向匿名,也就是审稿人和著作者都不知道对方身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