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报考正确情况下,二本压线学生,有可能报考极好二本学校,而二本高分学生,却有机会替补进入本学校。
这当然不容易,但是,当所有努力都已经兑现以后,再有这样个机会,已经是非常难得。
杨锐还没有提到跳线问题,已经让鸿睿班学生阵阵骚动。
看似
如果是今年以前,河东省志愿在考试前报,需要考虑问题反而没有那复杂。但在83年,河东省第次采用先考试,再报志愿方式,不仅学生们不适应,老师们也不适应。
现在还没有四通八达网络,获取信息难度比之后世差几个数量级,除少数有经验老师以外,大部分人都是两眼抹黑。
要说83年学生和老师不会估分,有点冤枉他们,但你要是说他们志愿是胡报,差不多也是实话实说。
放在30年以后,今天考上大学历史见证者,或许会用调侃语气说自己懵懂和好运。
但在1983年当下,在见证者们还不知道自己是好运还是霉运时候,没人有力气调侃。
日子,所有人都可以暂时为高考结束高兴下,不过,也就是今天罢。
从10号开始,许多学校都重新召集学生,然后重新再做高考题。
这是种较为原始估分方式,学生们按照自己回忆,将高考题重做遍,再由学校老师判分,从而得出他大致分数。
相比之下,杨锐橡皮擦记录显然先进不少,大部分小题都可以记录在橡皮擦上,准确而且节省时间。
大题记下答案和主要公式话,也能够做出较为准确判断。
而杨锐若是以补习老师角度宣传此时,他会说:“这是个千载难逢机会!”
事实上,他就是这样给鸿睿班学生们说。
因为这确是个千载难逢机会。
当所有人都不懂得怎报考志愿时候,志愿报考就有非常大运作空间。
这不仅意味着上分数线学生,有机会报考更好学校,而且意味着有可能跳上分数线,达到高个层级。
就杨锐自己参加高考经历来说,采用这种方式,估分与实际分数差值波动往往在10分以内,应该说是非常准确。
不好地方在于,抄写答案要耗费些考场上时间,83年选择题还很少,填空题却很多,因为,不是每个学生每门课都能完成拿回答案,除此以外,记答案在橡皮擦上,就不能太早交卷,否则,很有可能被看作是作弊准备。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准确估分对高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
用流行话来说,高考七分靠考,三分靠报。
换句话说,志愿报不好,考分再高也没有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