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笑下,说:“其实也不是什秘密,首先是归纳法,们已经知道有几种方式是没用,如果不到山穷水尽时候,这几种方式就省下……”
杨锐随口而谈,将几名后舱烟民牢牢吸引住。
不管有没有想要做钾离子通道重复实验,学者们对于这样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这就相当于专业级大师讲解具体实验,哪怕是教授级人物,其实也不容易遇到这样机会。
恰恰相反,越是位高权重学者,往往进步越慢,就是因为学习时间少,而自钻研速度又过慢。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词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偶尔玩下礼贤下士把戏也就算,什实验都要和别人学,也会威信堪忧。
物是国内最早生物院系,前辈学长不知多少,杨锐问好,算是混个脸熟。
已在后舱聊会众人,自然而然将话题转向钾离子通道项目,这是最近半年来最热门话题,早就引起众人注意。
虽然是北大校友,但留在北大实在不多。北大每年留校名额稀少,个院系充其量也就是两人而已,剩下学生也不是都能留在北京。
在场人有多半都在地方院校或科研机构任职,尽管待遇不错,但就信息敏感度和科研氛围来说,是完全比不上北京。
事实上,在场颇有几个人,甚至不知道钾离子通道研究是杨锐做。
然而,大部分实验都有无数个关键点,不依靠学习方式,只是依靠以往积累,以及自己钻研,实在是困难中困难。
这种跨学校跨机构会议,能够受到学者们欢迎,也是因为它能提供种间接学习机会,说不定哪位觉得习以为常方法,就能为吸纳某人提供突破灵感。
完整实验方法就更难得。
论文都是薄薄几张纸,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得诺贝尔奖,总共也不过占半页位置,区区几百字,又如何能体现数年时间,数个实验室,十数名顶级科学家竞争与拼搏。
屠呦呦做青蒿素,最终论文亦不过页纸,上百万
毕竟,身在异地,他们看文献遇到熟悉名字会顺便记下,遇到陌生名字就不定。
杨锐说起自己熟悉领域还是很轻松,大致描述几句,就吸引多人注意。
“这说,你当初也是次次试出来?这样话,成本很高啊……”在场某人思考着问出来。
杨锐点头,又道:“刚开始时候,解决不这个问题,就只能用穷举法,其实现在用结果逆推,倒是不用完全采用试方法,可以减轻些负担。”
“哦?”几个人眼睛都亮起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