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不是傻瓜,如果有标准答案话,肯定会要先看看。
事实上,读文献就是寻找答案过程,至少是相对过程,些简单科研,往往通过文献就能猜到最终结果,做实验就像是看答案,然后凑数字样。
纳森对荧光标记法本身兴趣般,也不觉得是项有挑战性工作,不过,这项实验答案是很有用,纳森很想从杨锐信里看到它。
达尔贝科将信递给纳森,道:“你自己看吧,已经看完。”
“看完你还拿着看,他在里面写数据?”纳森猛然意识到此点
就在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咒骂中国邮传系统以后,封厚厚信件,终于寄到达尔贝科实验室。
达尔贝科看到这个厚度,心情就豁然开朗,立即让人拿来纳森实验记录,准备边看纳森实验记录,边阅读杨锐送来信件。
中午,纳森吃饭时候知道此事,也是匆匆赶来。
“你还没吃饭?”纳森进到达尔贝科实验室,就看到他桌子边上三明治。
“不饿。”达尔贝科顺手将三明治丢到垃圾篓。
中国,达尔贝科又随信附上回信邮资。
不是他太贴心,而是他习惯与第三世界国家学者如此通信,降低对方通信成本,就能提高他信息获取速率,到达尔贝科这个阶层,这样做是很明智投资。
接下来几天,达尔贝科在日常事务以外,主要就关注纳森实验验证,以及等待杨锐回信。
做实验是件很苦鳖工作,尤其是世界前沿尖端研究,有时候光是寻找可用参考资料,甚至是寻找个参照系,就忙人头晕。
达尔贝科需要这样个突破,但全部由他来做是不可能。
“杨锐有寄来信?”纳森坐到达尔贝科对面。
“你有兴趣?”
“别说像个种族分子,只是对亚洲研究机构不解而已。”
“哦,实验验证怎样?”
“进度不错,有点疑问。”纳森说着伸头看达尔贝科手里信。
人体基因组计划将是个国际间合作计划,在它设计之初,就是如此。未来,达尔贝科期望见到几千上万人参加这个计划,而他本人工作,也不可能是亲自去做某个研究。
他只能是去寻找答案,将这些碎片化答案拼接起来,再去争取美国学界和国会认同。
30亿美元拨款,即使不是次性或者年拨款,也是个巨量工程。
达尔贝科天24小时都不够用,自然没时间关心个技术归属问题,更别说是上法庭,他回信唯理由是因为杨锐关心,而他只是假装关心,以换取杨锐对自己项目关心而已。
达尔贝科为这份关心焦急等待很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