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小牛毕竟是小牛,还是没到不计成本拉拢程度,杨锐能动手拉来,令蔡教授和刘院长很高兴,但让他们自己去拉就不定。
何况,拉人也得有定契机。
应当说,《基因组学》出版,以及《芝加哥读书报》宣传,让跳槽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学者们有充足跳槽理由。
在这个年代,因为钱而调职是只能私下里说理由,公开市场上,这是很不道德行径,而大学学术圈又注定是个小圈子,因此,哪怕是充足研究经费这样理由,也只有逼急小学者们才会用。
到田兵这样年龄和声望之后,他能跳槽理由,要是和老东家谈崩,要就只能是为崇高理想,以及对知识追求而去。
随着田兵到来,离子通道实验室人数迅速扩展。
接连周时间,杨锐就挖到三只小牛,分别是来自清华田兵和焦阳平,以及来自北理王思胜。
这其中,焦阳平是将会成为院士未来牛,端厉害,这可以说是中国学者最顶峰,捋遍30年中国院士,数量还是相当少,生物专业就更少。
而北理王思胜没有出国留学或讲学经历,但还是能达到千人计划之水准,也是比较大条小牛。
杨锐也因此迅速将基因组和克隆学研究给拉起来。
现如今,冲着《基因组学》作者而去,也算是对知识追求。
田兵如此,焦阳平如此,王思胜也是如此。
离子通道实验室工作也变轻松起来,算上之前苏先凯和范振龙,以及许正平,杨锐旗下研究员已有六名,基本与华锐实验室规模相当。
这些可都是多年科研汪以后,训练出来真正研究员,杨锐守着实验室观察几天,基本放心下来。
新来三个人里面,田兵和焦阳平都是彻底学院派,实验手法和填写报告方式都是杨锐熟悉,王思胜略有逊色也不算什事儿,让许正平稍
不止杨锐,许正平、蔡教授和刘院长等人,也是兴奋抓耳挠腮。
他们倒是没指望能抓到头未来能成为院士或者长江学者牛人,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国内流学者本身就是稀缺。
要等到美帝国主义培养大量学者回国,国内流学者数量才能勉强超过同时期大熊猫数量。
单论某个专业领域,仍然是大熊猫赢。
就杨锐拉来三个人,现在是清华和北理中坚力量,那自然也就等于是北大中坚力量,他们到除清华北大以外任何所学校,都能稳稳排到该校教授序列5%之前,是所有学校都会拉拢对象。就是在北大,田兵、焦阳平和王思胜也是高等级学者,值得费番功夫去拉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