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交给社科方面学者,已经能做出世界水平田野调查。要是锁定角度恰当,比如寻找几个中国最穷地方,再比较下人类发展指数和幸福度什,弄不好都能在西方主流媒体上露脸。
而在自然科学领域,若是选择方向不烧钱,又有相应规模实验室积累,那这笔钱也能做些世界水平研究。
从六位数经费,再进步到七位数,到100万元人民币,那基本就属于少数大佬专利。
并不是说这笔钱能够覆盖世界高水平研究,而是穷二白中国,拿不出几个七位数给你玩高水平研究。
像是杨锐,当初已经做出世界顶级离子通道成果,蔡教授也不过补给他60万元人民币。这还是在财大气粗北大。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知道场战争规模有多大,看后勤动员程度就差不多有个概念。
做科研也是样,你准备多少经费,研究规模也就差不多能估量出来。
以80年代状态来说,所研究院要是拿出100块科研经费——别笑,许多学者年经费就是这多——那他买两本书,买两支笔,再弄点稿纸什,经费也就用差不多。这种规模科研,如果能用规模和科研来称呼,大抵可以看做是纯理论研究。
而若是有1000元科研经费,在好点学校,这笔钱就算是能开启个小项目。用自己实验室公共仪器,再或借或蹭点其他实验室仪器,然后买些实验材料,也能对付着过,当然,这个目标就不能定太高,国内核心期刊之类,差不多就算是到顶。
就是到21世纪,许多学校研究生或者助教,他们科研经费其实也就是这个水平,当然,名义经费会高些,比如万元或者两万元样子,但就实际购买力来说,还不定有80年代1000元好用。
换成
经费要是再多10倍,比如万元科研经费,在80年代就能做好番事业。
以当下国家财政,能拿万元科研经费学者,已经算是有名有姓,独立自主,研究方向也可以瞄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当然,大部分是做不到,但是,总归是有点机会。
就是作为首期经费,80年代万元,也能买好几台过得去仪器,或者购买两台好用仪器,例如杨锐最初购买紫外分光光度计,就让他刷出不错论文。
至于十万元研究经费,在80年代就属于非常高,大部分地方高校教授,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换个角度说,所二本地方院校教授,假如拿到10万元研究经费,那他差不多就是该校最富学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