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常停有私家包车,明显与般黄包车不同,车夫穿着整齐,白毛巾挂在肩上,乌亮
车身两边,各有
盏玻璃车灯,座位搭有苏
叶。般不买广式月饼。家里请“厨房”上门做菜“摆几桌”,自带厨具和菜蔬,甚至“圆台面”,这在1930—1940年代风行,报上常登广告。家中除结婚办喜酒,
般不上饭店。
二
那是个重男轻女时代。记得“
·二八”(
九三二年,
五岁),全家从逃难到宁波,全家去庄桥祭拜祠堂,女孩子没有份,不让拜。
九三
年
妹妹出生,父母雇
奶妈,不久她就被奶妈带到石浦乡下抚养,直到
九三八年,才把她正式领回家,身上、头发里全是虱子……
自小则被父母打扮成男孩,在工部局东区小学读到两年级,学校要改办女校,
是“男生”,就转到男女同校
工部局华德路小学上课。
次体检,老师才发现
是女孩,通知
家,暑假后读三年级,必须恢复女装。那段时间
惶恐羞愧,战战兢兢,非常压抑,只要看到老师们说话,感觉就是在议论
。在两个月
暑假里,
头发仅留长
点点,名字从“姚志新”改为“姚美珍”,每天硬着头皮上学,很不是滋味,总觉得自己被大家当笑话议论。
工部局华德路小学在提篮桥监狱斜对面,进校门有长条泥地,种满红艳艳
花,后来知道竟然是罂粟花。工部局小学强调理解,不背书,没有家庭作业,用陈鹤琴编
课本,每人
张铁木课桌。女生不用书包,抱着几本书进出校门,男生是用带子捆
书,挂在肩上,戴
种嵌有校徽
鸭舌帽,白衬衫,蓝色背带裤。女生戴“法兰西帽”(扁圆状有短辫子),也是白衬衫,秋季是藏青羊毛料子
背带裙,冬天加
件毛衣,脚穿流行
黑漆皮皮鞋。每个教室都生火炉,围有铁栅,炉筒通到窗外。小学三年级起教英文。有专门音乐室,老师用钢琴教课。操场很大,有双杠、沙池、秋千。下课后,学生们都冲到操场活动,上课铃
响,老师拿着戒尺守在教室门口,迟到
学生,每人罚打
记手心。
也被打过,回到座位,把手心贴在课桌内
铁皮上解痛。很喜欢荡秋千、滚铁环、“造房子”,集体跳绳是由两个同学用力挥动大绳,
喜欢
个人跳绳。
通常上午近十时,肚子就饿,校门外
过道上,有小贩出售小罗宋面包(可以夹果酱、春卷),零食有带壳
芒果干、
粒粒“紫酸”(
种蜜饯),生意不错。
为1939年摄于小学毕业前,时年12岁。
顶楼晒台。
在晒台上抱着大哥大女儿爱婷。
14岁,南阳路爱国女中
学生证照。
沪西“大自鸣钟”,家晒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