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与本书并没有直接关系,把它放在最后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不太协调,所以只想把它作为附录,希望读者有空时可以慢慢阅读、消遣。写这篇散文时间是在二○○三年九月日,刚去趟曼哈顿回来。回顾这次旅程,认为那座城市给人印象可以给日本建筑界带来点启发,于是动笔写下这篇文章。想看完这篇文章读者,应该就可以理解这做理由。
并不是第次去曼哈顿,但能这样沉下心来走走看看,这还是第次。这次去目是想仔细走遍中央公园各个角落,把想看建筑好好看遍,可以说,这次出行算是所谓巡礼吧。下面要简单回顾下建造高层建筑先进技术发展和变迁。
摩天大楼孕育并诞生于美国,是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特色产物。它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艺术创造力,也象征着资本主义胜利和美国人乐观心态。不过十九世纪初美国建筑师们可绝对没有引领世界建筑潮流野心和自信。他们也和日本人样,始终致力于模仿历史悠久欧洲,尚未寻找到自己独特发展途径。
始建于八二年纽约市政厅是带有文艺复兴时代特征法国式建筑。八四二年建造联邦纪念会堂则属于爱琴海式风格,也称为希腊复古式风格建筑。而八四六年落成华尔街三教会则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曼哈顿岛建筑业界,就像是锅汇集欧洲各种风味大杂烩。
摩天大楼真正发源地是芝加哥。之所以能在曼哈顿得以快速发展,是其独特地理条件使然。曼哈顿是座四面环水小岛,根本没有向四周扩展余地。要盖更多办公室和住房,除向空中发展外别无他法。而且这座小岛地下是岩石结构,可以让高层楼房打下更坚实地基。但是要想让高层大楼成群地出现,还得有其他几个必要条件,其中有些条件是日本人根本想不到。
如果高层楼房与地面道路之间只靠那条又陡又长,让人看就不想爬上爬下楼梯来连接,那根本没人想在上头设置个办公室,更别说在那里居住。建造高层大楼最大障碍,就是高度本身。既然大家都没有鸟样翅膀,要想让居民们能够接受高楼大厦,电梯技术实用化就成最大前提条件。
电梯是艾利莎·奥斯[1]发明,八五三年在纽约万国博览会上首次展出。八五七年,第座载客电梯在纽约幢大楼里启用。看起来发展高层大楼条件到这里已经齐备,然而还有几个奇怪现象。当时日本还处于江户时代,这就够令人惊讶。更让人吃惊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是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