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命运。作品经发表,立刻受到好评和赞赏。同年七月乌克兰诗人巴让去信,向他表示诚挚
谢意,感谢他创作
这样
部富有人性
、深邃
、不说恭维话
作品。
九五三年初,
位列宁格勒读者给他写信说,最近十年没有
部作品能像《为
正义
事业》那样深深打动她
心。但对他
批判亦接踵而至,
九五三年二月十三日,评论家布宾诺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小说“除
几个章节外,完全是失败
”,“苏维埃人
形象在长篇中是苍白
、顺从
、没有特色
”、“作者力图证明,是平凡
人们建树
不朽
功勋”,“缺乏对这次胜利
组织者党
评价”。
同年三月,斯大林逝世后第十九天,苏作协理事会举行会议,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在题为《作家协会工作
某些问题》
报告中,严厉批评格罗斯曼
《为
正义
事业》宣扬“善恶循环
反动唯心主义哲学”和“无冲突论’
九五四年,作品出书时,格罗斯曼不得不作
大量修改。但依旧难逃厄运。
九五六年以后,他
作品不准出版和再版,
个并非十分响当当
作家,从此淡出江湖,要不是政治上
机遇,也许,他真
便会永远销声匿迹,在文坛上消失。
三
苏联文化机制非常奇特,它
方面愿意传扬
些人
声誉,哪怕他
作品虚假苍白得令人咋舌;另
方面它把
些作家视为异类,打入另册,贬损他,批判他。摇旗呐喊式
传扬和狂风,bao雨般
贬损,都源于
个时期
文艺政策和某些人卑劣狡黠、颂上媚俗
心态,与正常健康
文化氛围南辕而北辙。遭此劫难
岂止格罗斯曼
人,而且他既不愿意从此搁笔、停止创作,又不愿改弦更张、随波逐流,等待他
就只能是更悲惨
结局。
四年残酷战争,母亲及亲属战争中
悲惨命运,战后辛勤笔耕却遭贬损封杀,对
个文化人来说,是最痛苦
,格罗斯曼陷入精神上深深
孤独无靠之中。但亦正是这难言
孤寂,使他彻底洗涤人生
喧闹与浮名,去与长眠地下
亲人和战友对话,探寻真理,探寻历史、战争、生存和命运中深层次
蕴藉。
苏共二十大召开和对个人迷信
揭露,使苏联开始“解冻”气候,亦使格罗斯曼那颗冰冷孤寂
心充满希望和新
活力,并产生再次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重新形成
历史哲学观点
决心。因此,他着手创作
《生存与命运》,虽然是两部曲
第二部,虽然作品
情节线索依然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主线,虽然《为
正义
事业》
主人公除
为国捐躯者,不少人物仍在小说世界中继续生活和战斗,受着生存与命运
煎熬和拨弄,但作品无论从构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