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杈和枝杈
枝杈,形成蓬蓬勃勃
巨型华盖。作者把情爱、性爱、凶杀、战争、文学研究和创作以及悬疑……诸多小说元素自然地糅在
个统
体里,尤其是大舞台和小细节
巧妙结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大舞台不仅表现在地理上,而且具体描绘
社会众生相;小细节则描绘
穿衣吃饭、生活场景
细部、复杂
心里纠结、情感
微妙变化,全都滴水不漏。《2666》
叙述艺术既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小说技巧
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独具匠心
创造。这种创造
理论说法叫做“全景式长篇小说”。这
理论
主要特征是:超越阶级意识形态
局限,从人类意识
高度看人性
复杂和变化;舞台尽量设计得博大;时间长;人物多;让丰富
事实说话。叙事
话语是冷峻和白描式
。
如果说《百年孤独》曾经是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标杆,可以
解拉丁美洲
“孤独情结”,是
部关于拉美起源
神话;那
《2666》就是对百年
超越,因为《百年孤独》
认识和描写天地还限于哥伦比亚,而《2666》作者
思想已经飞跃到
2666年!地域范围远远突破
拉丁美洲
天地,即:站在全人类
现实高度看人性恶
膨胀,更预见到未来。2666这个数字
意义,就是预言人类会在2666年自
毁灭。这个看法在全书
《初版附言》给出
如下
答案:2666就是人类
丧葬之地!!因此,这部作品
意义远远超过
自身
文学价值,对于研究欧美国家
社会现象,尤其是思潮变化、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也是
部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作品。
从世界文化思潮角度看《2666》,读者可以发现作品揭示出来
人性恶
膨胀是与广大老百姓渴望
自然和谐,真诚追求真、善、美
愿望形成水火不容、你死
活
两个阵营。《2666》揭示
意义在于,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
系列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后,21世纪初又发生
“9·11”事件和全球范围
经济危机,拉美少数知识分子在进行反思。在反思
过程中,罗贝托·波拉尼奥超越
简单
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人性
表现和变化观察社会问题,因而有
《2666》
问世。他在书中流露出来
种“淡淡
哀愁”,因为他看不见解决人性恶膨胀
出路。其实,从中国古人关于“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争论中,可以看出只要人类存在,这个“为己”还是“为他”
矛盾就会永远存在。问题在于,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价值观甚嚣尘上
时候,人类应该有所警惕和找出应对
措施,努力避免人类
自相残杀和毁灭。或许这就是《2666》
创作初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