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拿到《g,m之路》版权,将其改编成电影,由著名导演山姆·文德斯执导,2008年12月同名电影公映后颇受好评。借此东风,他不少作品遂得以再版,在书店书架上们再次看到他作品。
二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扬克斯市,幼年时家庭生活并不安稳,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他没有读大学,原因之是他受海明威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洪流中,通过斗争在生活中占有席之地。他参军去法国,像许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家样,他经历过战争,但不幸在军队中染上肺炎,治疗康复后,从德国退役,回到纽约,在此结婚。1951年,他带着军队发给他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在欧洲几年中,除写作他什也不干。他坐在租来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篇又篇,但都不成功,《纽约客》拒绝他每篇投稿[1]。1952年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这年,他终于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篇小说,那是他旅欧年后写下十五篇小说中篇。
耶茨在用文字建筑他文学之家时,现实中家倒塌,与妻子关系破裂,妻子带着他们女儿从伦敦回到美国,暂时分居,1959年正式离婚,两个女儿抚养权归妻子。
从欧洲回来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雷明顿-兰德公司工作过。为付账单,他为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年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菲茨杰拉德不成功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教职,但那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个失败而已。
许多年来,他都是孤单人生活。生命中最后年他在波士顿,到过他家学生、同事看到房间之简陋无不为之动容:张桌子上放着台打字机,冰箱里只有咖啡、啤酒和波旁酒,墙上是女儿照片。两盏微弱小灯、到处是踩死蟑螂,碗橱里还有脏兮兮没洗锅。他就是在这样小房间里,凄清地写作。
写作从未停止。这像是个可怕判决——判决他终生写作。写作让耶茨精神比身体活得更长久。写作就是他生命力,只是酗酒让切慢下来。
最后十年,他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由于肺结核,他呼吸困难,不停地咳嗽、气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