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经过评委多次推选,《文学回忆录》获二〇四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批评金奖”,您对此有何感想?
陈丹青:《文学回忆录》先前只是叠笔记本,每次搬家看见,就想起那些年。
不在乎这些笔录是否构成史书,当年上课也不为补习知识,很简单,
们爱听老头子说话,就是这样。
现在这段往事,这份纪念,变成厚厚“书”,据说不少人读。若干专家说话
,或赞或疑:这是“文学史”吗?恕
粗野:
不关心这件事。年轻时记忆力好,
曾认真拜读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王朝闻文艺论著,还有官修
美术史——老天爷!如今
个字都不记得
。可是木心说过写过
许多话,
确凿记得。在《文学回忆录》
每
页,
都看见木心。
去年及今,《文学回忆录》得到广告协会“年度文化事件奖”,《新周刊》
“年度最佳图书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
“年度十大好书奖”,现在贵报将之归为“文学批评”类,也蛮好,
谢谢!
《羊城晚报》:九八二年,您和木心不约而同奔赴纽约,您谈到第
次和他见面是在地铁上。具体情况是怎样
?后来您在报纸上看到木心
文字,改变
您对当代文学
看法,打电话约见他。
很好奇,这篇文字是什
?
陈丹青:那年元月到纽约,木心是八月到
。秋天,
们在地铁遇见
,周围挤满乘客,有位
认识
上海画家陪着他,彼此介绍。问起出国前
单位,他说是工艺美术机关,所以
不知他是画家,更不知他会写作。
记得他看人
眼神,锐利,专注,狡黠,还有
熟悉
沧桑:所有从那阵风雨活过来
中年人
沧桑。
当时们同在曼哈顿
所美术学院混留学生日子——那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闻
多留学
学院,名叫“艺术学生联盟”——八十年代,三五位上海留学生常逃出教室,聚在咖啡馆胡扯,有时木心也在。他年龄最大,总会逗人笑,但
俩没有深交。
九八三年春,当地《华侨日报》文学副刊出现木心短篇散文《街头三女人》,
读之下,
很惊讶。那时
与王安忆和阿城通信,得到他们持续寄来
小说,写得很好,但是,不消说,是
们这代人
话语和故事。可是木心两篇小文让
读到
种老练
、久违
文体——如今
才明白,那就是民国作家
文风,是
少年时阅读鲁迅等等留下
文字印记——
立刻找人要到他
电话,拨过去,说,木心你写得真好啊。
他很平静,说,找时间见面谈。有天下午他来,进门后点
烟,昏天黑地地聊。
做
夜饭留他,谈到凌晨两点。纽约地铁通宵运行,
送他回到他在琼美卡地区
寓所,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