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因为你要知道,们课程提供
这时候,不再因为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
还认同
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
另
种境界
。
所以,能认识到你所解
,永远都只是局部
知识,这非常重要。
因为既然是局部知识,这局部以外
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
部分是什
呢?这就为进
步
探索留下
空间,而这个探索
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
空间,也是你自
发展
空间。
为什讲思维
发展,
们要讲局部
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
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
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
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就是知道它是有错,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地方在哪里。
再让举个例子。
在青春期时候,
直为自己是
个敏感内向
人而苦恼。那时候,
不知道该怎
跟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
。
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
第
个阶段。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这就是你
知识;
·你说,应该变得更聪明
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
,这也是你
知识;
·你说,是
个敏感内向
人、
个活泼开朗
人、
个佛系青年,这都是你
知识。
那问题是,你是把它们当做局部
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
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
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
空间在哪里呢?
在前面课程里,
们讲
很多限定
们思考
“应该思维”,你可能会想
个问题:
们
课程是不是提供
另
些规则,它会不会塑造另
种应该思维呢?
学心理学以后,
会努力去寻找
些例外。
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有困难,跟熟悉
朋友在
起时,
也是很放松
,而且
很享受别人听
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就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
。
可实践下,有
天
就想,干嘛这
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
种思维
休息,
就不能让自己休息
下嘛。于是
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比较敏感内向
人。
有意思是,
读者很接受
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会有读者说:“老师,
也是敏感内向
人,所以
看到你,觉得特别亲近。”
有时候也会主动跟人说:“
是比较敏感内向
,万
不知道该说什
,还请多照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