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贝克特(SvenBeckert)教授著作《棉花帝国:
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于2015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
,三年内被译成至少九种文字出版。①后浪出版公司推出本书中文简体字版,以飨国内读者,再度扩大本书
读者范围。在推特和微信
时代,
部六百页厚重
史学作品能拥有如此
阅读人气,实属罕见。
贝克特教授原籍德国,在汉堡大学接受本科训练,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攻读美国史,博士论文研究是19世纪纽约市金融资本发展史,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以《金钱大都市:纽约市与美国资产阶级
成型》出版。②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贝克特前往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任教,在资本主义史和全球史两个领域内同时发力,成果丰硕,成为学界翘楚。《棉花帝国》是他多年跨国研究
结果,也是上述两个领域完美结合
典范之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
与斯文是先后同学,
比他入学早,选课时不曾相遇,但因同属19世纪美国史方向而相识。后浪出版公司史文轩编辑来信,约
向国内读者介绍斯文
作品,
感到很荣幸。碰巧
是,本书译者之
徐轶杰博士也是老朋友。
们2005年夏在北大美国史讲座上认识,讨论
话题正是“美国史研究
全球化”。
与斯文、轶杰在不同
时空背景中结识,不曾想到有
天斯文
写作会将
们连接起来。在感叹世界变小
同时,
对他讲述
棉花经济全球化
故事也有
更切身
理解:将不同时空中原本互不关联
人事网络连接在
起,在此基础上建构
种共时性(synchrony)新秩序,这也许就是全球化
内容,而发明和不断更新这种“新秩序”则是资本主义在过去数个世纪
工作。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种古典史诗
宏大气势。故事从古代
棉花种植开始,穿越欧洲创造
三个“棉花帝国”时期,
直写到20世纪棉花产业重返亚洲时结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贝克特也是
位雄心勃勃
作者,在本书十四个篇章中讨论
诸多问题,但他
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组:(1)棉花为何在过去三百年中成
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
种商品?(2)发端于欧洲
资本主义为何能够借助棉花而生长成为
种全球性经济体制,不仅制造
当今世界经济
南北大分流,而且还不可逆转地改变
大多数人类
行为方式?(3)棉花经济与全球化
关系是什
?棉花经济
全球化是如何发生
?推动它发生和演变
动力和机制是什
?换言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