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欧洲,以满足不断扩张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微不足道欧洲棉花产业,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奴隶种植园对棉布
需求却增长
。但是欧洲
产量不足以满足这
需求。因此,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葡萄牙
贸易商,以同样狂热
精力,试图以更有利
条件,从印度进口更多
棉纺织品。1614年,英国商人出口
12,500件未裁剪
棉布,而到1699年至1701年,数量飙升到每年877,789件。在不到100年
时间里,英国出口
棉布数量增加到
七十倍。26
为以有利
价格获得大批量印度棉布,欧洲各个东印度公司
代表开始更积极地卷入印度棉布生产过程。几十年来,这些获得特许
欧洲东印度公司
代表
直在抱怨说,印度织工有能力将商品卖给竞争对手公司、竞争
印度巴尼亚人、世界其他地区
贸易商,甚至是独立于这些公司之外
欧洲私人商人,以制造竞争,抬高价格。如果欧洲人能强迫这些织工仅仅单独为他们
公司工作,就有增加利益
可能性。垄断市场成
压低织工收入和推高特定商品售价
方法。27
欧洲商人能够以满意价格获得他们所需要品质与数量
棉布,这是因为他们受益于欧洲国家对越来越广
印度领土
政治控制。他们不再仅仅是贸易者,而是逐渐地变成
统治者。例如,在18世纪30年代,达卡
厂房驻守着
批保护公司利益
军事武装人员。最引人注目
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本是
伙商人,1765年却成
孟加拉
统治者,并在此后
几十年中把他们
控制扩张到
南亚
其他地区。到18世纪末,领土扩张
梦想进
步增强
;由于英国商人越来越多地投资印度和中国之间
原棉贸易,他们希望将印度西部
产棉地区整合进东印度公司
领土中。国家特许
公司对遥远土地提出
私人政治权力主张,是对经济权力这
概念g,m性
重新定义。国家与私人企业主共享对土地和民众
主权。28
这种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新结合,以及其他因素,使得欧洲商人能够更进
步控制纺织品生产,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织工
控制。29早在17世纪,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那些本来颇有影响力
担当印度织工和欧洲出口商之间中间人
印度商人,逐步为
些受到欧洲公司更紧密
控制
代理人所替代。继孟加拉之后,苏拉特也于1765年落入公司
控制。1795年,总督属下
贸易局抱怨道:
迄今为止,这系统实际上让
个与生产者或织工没有直接联系
承包商出面,他通过分包
形式与大量在财富和诚信方面都有限
当地商人建立协议。当地商人虽然负有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