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1)
若按希伯来原初宗教里说法——上帝以语言创世,那像博尔赫斯这样
人,在其内心深处就很可能藏着
个渴望成为“上帝”
人,企图用文字创造并主宰另
个无限
世界。或许也正是基于类似
理解,翁贝托·埃科才会在其重要
长篇小说《玫瑰
名字》里借用博尔赫斯
形象,塑造出那个暗中掌控修道院并狂热地守护着图书馆
盲修士豪尔赫,后来他甚至声称:“图书馆加上盲人,只能产生博尔赫斯。”而在那部小说杰作中,最后豪尔赫是吞吃
那本被他自己涂
毒
珍贵古籍,在自己意外引发
图书馆大火中死去
。这种处理方式似乎也证明翁贝托·埃科对博尔赫斯有着极深
解,因为后者曾表示过,有时候,他其实也想象过
个完全没有书
世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阿根廷独裁者庇隆下台后,博尔赫斯已是享誉欧美
代表性拉美作家,并众望所归地成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家族遗传性眼疾却已令他近于双目失明。为此他自嘲道:“命运赐予
80万册书,由
掌管,同时却又给
黑暗。”而这黑暗,这漫无边际
囚室,就好像是上帝专门用来惩戒这位胆敢声称天堂是图书馆
样子人
。这个兴趣极其广博
不可知论者,这个沉湎于神秘主义
异教徒,这个本质意义上
渎神者……无论是他写
书还是读过
书,都是他构建通天塔
砖石,最后也将会是其坟墓
理想材料。当然,死亡还不会很快就降临,失明之后他还要等很久,在慢慢变深
昏暗中,在逐渐降临
黑暗里,在日复
日
倾听中……等到他拥有
足够
耐心,他将领悟:黑暗即光明。
当然,在领悟时刻,博尔赫斯可能还会意识到,在奥林匹斯诸神和古希腊英雄
早已不复存在
世界里,自己如何才能成为
个兼擅散文与短诗
荷马,以文字之舟去做无尽
言说与漫游,却又不会令人厌恶。
有谁能为博尔赫斯写本理想传记呢?在看过常见
几种博尔赫斯传记后,
觉得,博尔赫斯其实并不需要传记;或者,还可以换个说法,博尔赫斯不可能有真正
传记。因为没人能让自己
文字越过博尔赫斯
作品来重构其存在,任何要在博尔赫斯
生活、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起某种因果关系
企图都注定是徒劳
。
博尔赫斯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他
阅读与写作所瓦解甚至吞噬。或者说,他
日常生活不过是写作与阅读行动留下
遗迹,任何关于博尔赫斯日常生活
叙事与分析都注定会显得微不足道且相当乏味……而当传记作者为
消除或缓解这种尴尬状态时,又必然会试图通过引用博尔赫斯
作品内容来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