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观前街旁马医科巷里有个很小很小园林,叫作曲园,是俞樾旧宅,宅中有处“春在堂”。俞樾是俞平伯曾祖父,俞陛云祖父。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赴京参加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题面意思当然指向伤春,俞樾答卷却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192]为首句。主考官曾国藩认为这两句诗与宋祁“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193]志意相似,能写出这样诗,他日面临逆境必然有所成就,于是将俞樾取为第。几十年后,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序里讲到这段往事,感慨自己在仕途上未有成就,幸而能以撰述传世,不算辜负“春在堂”之名。
对俞樾不太解,对他印象来源于三件事。是大学时在曲园游玩经历。二是俞陛云《诗境浅说》。俞陛云由祖父抚养长大,俞樾给俞陛云编教材叫作《曲园课孙稿》。俞陛云长大中探花,可惜不久后科举废除,接着清朝灭亡,他不愿出任伪职,就也在家编教材教孙子孙女学诗,《诗境浅说》就是这样产生。三是因为关注清代女性写作,所以对那些特别愿意教女儿读书写诗父亲大有好感,而俞樾就是这样个父亲。从俞樾到俞平伯,这个家族大致给种通达、乐观感觉。
俞樾次女名叫俞绣孙,著有《慧福楼幸草》。《春在堂全集》中有好几处记载俞樾和女儿讨论诗歌、拿诗歌开玩笑故事,可见他对这个聪慧女儿偏爱远超其他孩子。少女时代,俞绣孙写过首落花诗,这首诗中伤感意绪让俞樾不安,于是他作词首开解女儿。俞绣孙三十四岁时去世,俞樾无比悲痛,又想到这件语成谶往事,于是收集女儿遗稿,刊刻《慧福楼幸草》,将这件事写在卷首。
金缕曲[194]
次女绣孙,倚此咏落花,词意凄惋。有云:“叹年华,亦愁中老”,余谓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广其意,亦成阕。
花信匆匆度。算春来、瞢腾醉,绿阴如许!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却笑痴儿真痴绝,感年华、写出伤心句:“春去也,那能驻?”浮生大抵无非寓。慢流连、鸣鸠乳燕,落花飞絮。毕竟韶华何尝老,休道春归太遽。看岁岁朱颜犹故。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
凭彩笔,绾春住。
从艺术角度说,这也许算不上最好词。词要用意象、情境、口吻来说话,而不是直接讲道理,但俞樾就这大大咧咧地讲开。上阕不过是“春去也,那能驻”少女情怀演绎,而且俞樾演绎得很标准,从“花信匆匆度”到“更不问,埋香何处”,就像重叠千百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