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还是天王、力士塑像,他都能画得惟妙惟肖,令同学们赞叹不已。1988年,西藏文管会邀请宿白先生去参加个活动,他发现西藏很多寺庙在“w.g”期间被毁掉。回来后,他就开始整理当年材料,亲手绘制好多幅插图,给未来复原工作提供参考图像。宿白先生绘画功力来自他素描功底。绘图是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必不可少项技能,所以宿白先生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现场绘图记录遗迹遗物技能。
宿白先生看书多,看速度也快,常常是学生半天也看不明白材料,他看眼就明白。有回期末提交论文,本来打算随便写写交差事,以为老师只是翻翻而已。没想到宿白先生逐页批阅,条条意见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张台历纸上,然后拿给说:“你回去好好修改吧。”遇到这样老师,学生根本没有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做。
宿白先生学问深厚,视野宽广,在学术研究上非常有见地。1962年,他受邀在敦煌文物研究所[12]做《敦煌七讲》学术报告。这次学术报告,他不仅讲考古,讲敦煌历史,还从佛教史角度,指出佛教文献资料研究如何跟考古结合起来,顺便还介绍如何阅读和把握佛教史集和经籍。与此同时,他还介绍西方和日本是怎做敦煌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敦煌学术史。
宿白先生《敦煌七讲》,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奠定基础。他创见在于,般石窟寺考古都会从图像入手,而宿白先生不仅对实物和图像研究非常深入,而且格外重视石窟学术史料和考古结合。对于佛教石窟考古,他提倡把佛籍所提供信息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佛教考古涉及研究面很广,包括断代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佛教史研究、艺术史研究以及综合研究和各种专题研究等。宿白先生认为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人可以从事各类研究,但首先必须做好两项基础研究,即“分期断代”和“考古报告”,否则无法开展石窟寺考古深入研究。
只要看看宿白先生《白沙宋墓》考古报告,就知道宿先生学问有多大。白沙宋墓是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三座墓葬。自1951年起,宿白先生开始带队在此进行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报告也由宿白先生编写,题目就叫《白沙宋墓》。在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中,白沙宋墓是保存较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处。宿白先生当时才三十岁出头,就写出这部中国田野考古纪实奠基之作。翻开《白沙宋墓》,印象最深刻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