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常说自己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宿命。
现在想起来,和敦煌关系开始于年少时种美丽幻想。小时候曾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过篇关于莫高窟课文。那篇课文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颗明珠,有几百个洞窟,洞窟里面不仅有精美绝伦彩塑,还有几万多平方米壁画,是座辉煌灿烂艺术殿堂……对这篇课文印象很深,后来就比较留意和敦煌有关信息。特别是念大学以后,凡是和敦煌有关展览,包括出版画片和明信片,都格外关注。因此,早就知道常书鸿、段文杰这些人,始终很向往那个地方。敦煌是少年时代个梦,把她想得特别美妙。
与敦煌结缘始于毕业实习。如果1962年毕业实习,宿白先生没有选去敦煌,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在敦煌命运。那年敦煌莫高窟南区要进行危崖加固工程,首先就要动窟外地面下地基。当时常书鸿先生任所长,他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他意识到莫高窟外地基绝对不能随便挖挖事,定需要考古工作人员介入。因此,常书鸿先生就希望北大可以调些考古专业学生来进行莫高窟外考古发掘。被选中。
正是1962年这次实习改变命运。
记得在去敦煌路上,直想象着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两位传奇人物,他们定是风度翩翩艺术家。在此之前,读过徐迟《祁连山下》,这篇报告文学主人公就是以常书鸿为原型。觉得这个人太不起,留学法国,喝过洋墨水,居然放弃优渥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护莫高窟。在想象中,敦煌文物研究所也应该是个充满艺术气息很气派地方。可是等下车就立刻傻眼,这里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样子。研究所当时工作人员,个个面黄肌瘦,穿都是洗得发白干部服,个个都跟当地老乡似。
这到底是怎回事?传说中敦煌怎会是这样种情景?
原来,从1959年开始,国经历持续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甘肃当时是重灾区。到敦煌,才真正感觉到这个地方贫穷和落后。虽然当时全国范围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是甘肃敦煌地区依然食物紧缺,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饥。
记得当时即便想吃粒瓜子,连瓜子壳也找不到,最渴望就是吃水果。可是水果长在人家树上,又不能去偷。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等到水果成熟,几个同学可以分到脸盆。得到那份后,个晚上就全吃光。哎!那真是这辈子吃到最好吃东西!后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