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使用匿名重邮器与名单上人通信,使用PGP进行数字签名。这些数字假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们
真名实姓,他们“真实
假名”。在密码朋克名单中,
些备受尊敬
假名已经出现,并且跟真名不分伯仲。通过数字认证
信誉,以及个人积累
或受他人意见影响
信誉资本是
个涉及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以及期望值
课题。信誉在网络空间
匿名和假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信誉被考虑在内时,很多关于假名可能出现
问题就消失不见
。
们经常向新成员推荐几本书:《真名实姓》领衔,接下来是约翰·布伦纳
《震荡波骑士》、奥森·斯科特·卡德
《安德
游戏》、尼尔·斯蒂芬森
《雪崩》[12]、哈基姆·贝
《TAZ》,当然,还有各种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
参考书目,特别是布鲁斯·施奈尔
《应用密码学》。事实上,在第
次会议上,
们使用加密协议模拟
“真名实姓”中
些概念。大部分关于假名、数字角色和匿名性
问题都是使用“密码朋克重邮器”以及相关技术直接进行探索
。
匿名重邮器
匿名重邮器也称数字混合器,它提供个很好
例子,说明
加密技术所固有
发展潜力。大卫·乔姆最初在1981年所写
论文《不可追踪
电子邮件》中提出
大部分重要
想法,而在此之前,电子邮件像今天
样,得到
广泛使用。他后来在
篇名为《DC网络》
论文中完善
这些思想,这有点超出本文
范围,却是
个有意思
话题。
人们希望偶尔进行不被追踪或识别交谈,其中原因不胜枚举。如果电子邮件程序可以识别电子邮件
源头,数字假名显然毫无用处。人们希望匿名
原因很多:保护隐私,害怕雇主或其他团体
报复,避免自己
活动和兴趣概况被发现,在有争议
新闻组或支持小组(如“alt恢复组”或强*乱伦恢复组)发帖、告密以及发表有争议
想法,等等。作家们长期使用笔名也是出于同样
原因。(美国最高法院于1956年裁定,作家不必在作品上署上自己
真名实姓。)
为解匿名重邮器
工作原理,不妨想象
个正试图躲避跟踪
人——
们叫她爱丽丝,而跟踪者名叫鲍伯。无论爱丽丝走到哪里,鲍伯都尾随其后。爱丽丝走进
家商店,鲍伯在外面等着,看到她离开,就继续尾随。然而,假设她同许多人
起走进
家大百货商场,
段时间后又同许多人
起出现,他们身着不同
衣服,在
般情况下,是很难被认出来
。鲍伯不知道哪个离开商店
人是爱丽丝,所以他要
放弃跟踪,要
尾随所有离开商店
人。她多次重复这个过程,跟他人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