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写满各种菜谱,什
酿菜啊、烤肉饼啊、马齿苋沙拉啊。
妈在餐馆吃饭
时候,爱猜测各种菜里
食材调料以及烹饪方法,去寻找草药和香料
蛛丝马迹,像法医分析
样去拆解盘中餐。
也继承
她这个习惯。十
岁
时候,
已经有
做个大厨
理想。但后来
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在这条标准传送带上离美食这
行越来越远。
没人会鼓励在学校考高分好学生另辟蹊径,去餐馆当伙夫。
记得中学时把这个理想告诉
位老师,他难以置信,还笑
。所以
继续认真考试、好好学习,按照别人
期望来过
人生。只有到
中国,离故土千里万里,而且几乎完全和过去
断,
才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
事情。终于,
能够对自己承认,
是做不
什
社会经济分析师
,甚至也当不
名真正
记者。
就是
个厨子。只有在厨房里切菜、揉面或者给汤调味
时候,
才能感受到完整
自
。
在牛津长大、在剑桥上学、在伦敦工作,
直以来都像牵线木偶
样,被各种学术和职业上
标准控制着,用别人
眼光来定义自己。但是在中国,那
切都不重要
。
只是
群老外中
员,犯
乡愁,又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想要在这个
们研究甚多但事实上却知之甚少
国家找到立足之地。
花
点时间来接受这个现实,最终,这成为
生中最棒
际遇。
在天生对美食无比好奇人眼中,九十年代中期
成都称得上是天堂
。
切都在那里,你动动鼻子就能找到。小街小巷
人们在屋门口架起煤炭炉子,为
家人做晚饭。温暖
秋夜,空气中绵延不绝地流动着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
香味。那些最最简陋
“苍蝇馆子”端出来
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
任何
家要好吃。好像几乎所有四川人都喜欢聊聊做饭和吃饭。那些最最沉闷或粗,bao
出租车司机跟
说起他们最喜欢
菜谱,也是饱含深情、饶有兴致、极尽详细。“哧溜哧溜”吸着面条当午饭
中年夫妻,会怀旧地说起过去那些做豆腐菜做得特别地道
大厨。
还记得有
次听广播,
位年轻
女主持如数家珍地说着成都很多餐馆里
特色菜,听那语气就像在流口水,充满
愉悦与贪婪。她絮絮叨叨地报
大串菜名,带着喜爱之情描述着味道和口感(“嚯哟,那个毛肚哦,爽脆得很!”)她不时地发出感叹
气声,充满欣赏与激动。她很显然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种人
在四川见得太多
。就像
个厨师朋友跟
说
,成都人个个都有
张“好吃嘴”。
到成都几个星期后,就开始记录对食物
印象。
在四川使用
第
本笔记本,最早
日期是
九九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