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加点甜辣味酱油和红油,最后来点蒜蓉。还有个赖源鑫,给后人留下他温香软玉般“赖汤圆”:炒过黑芝麻磨成粉,加上猪油和白糖,包在糯米皮里。对夫妻,挑着厨具漫步在大街小巷,伉俪情深传为佳话;他们专门卖种凉菜:白卤牛杂切片,拌上芹菜、花生米、芝麻,加点卤水、红油和花椒面儿,就成现在著名“夫妻肺片”。货郎要是做得比较成功,般会开个餐馆,通常都用自己最著名那种小吃命名。
老人们回忆起小时候那些街头吃食,两眼总会泪汪汪。在茶馆遇到个太爷,坐在身边聊个多小时,丝不苟地写下几十种不同饺子,根据烹煮方法和主要馅料来分类。个五十多岁、仪表堂堂、热情活泼大厨带着满足笑容跟怀旧:“噢哟,他们都在街(gāi)上挑起扁担卖,啥子担担面啊、豆花儿啊、丁丁儿糖(3)啊。”他还给来段儿过去货郎叫卖小曲儿:“有甜脆~~糖麻花儿~~~!”
“w.g”期间,任何形式私人企业都被禁止。成都茶馆被迫关门,货郎也不准上街。但在中国“十年浩劫”结束不久,生命力蓬勃“路边摊”文化重生。这种东山再起是“砸烂铁饭碗”现象部分。很多中年工人发现自己下岗,只能拿最低工资,因此被迫寻找别生计。于是有就早上炸个篮子麻花儿,或者包些粽子,拿到街上来卖。农闲时候,也有农民挑着自制小吃到城里来卖。
九十年代中期成都仍然布满迷宫般小街,有两旁是灰色砖墙,点缀着些木门;有两旁则是两层竹木民居。原来大房子被分割成挨挨挤挤小宿舍,开阔店面前支起塑料招牌。石头底座上,石狮子早已经无影无踪。但是,如果你对这些变化视而不见,仍然能想象自己在遥远老成都穿梭漫步。
城里老街美妙真是无穷无尽,大部分时间就沉迷于其中不断探索。绿荫葱茏角落,理发匠们把镜子挂在树干或者比较方便挂东西建筑墙面上,摆好给顾客坐竹椅子。客人舒舒服服地半躺着,任由对方给自己涂上泡沫,拿锋利得可以割开喉管刀片刮胡子。眼前是览无余街景。磨刀穿着脏兮兮围裙慢悠悠地走过去,挑着木头凳子和长长灰色磨刀石,不管谁提着刀来都能给你磨得削铁如泥。还有流动杂货店,卖货人骑着自行车,车子两旁挂满拉链、纽扣和卷卷棉线。有些小贩会卖自己亲手做东西,竹编簸箕、千层底黑色棉布鞋。
三月,春风渐起,每条大路上都能遇到个卖风筝,展示着五颜六色鸟和昆虫,框架用竹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