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过早创建而无竞争力重工业(例如中国、日本z.府替军方创建那些重工业)对后来影响,更有助于们看清问题根源。
方面,拜英国统治之赐,印度在货运量还未大到足以让庞大铁路网获利许久以前,就拥有庞大铁路网。而英国不惜巨资建设铁路网动机,有部分是为让军队能快速机动到各地。(在仍保有独立地位但饱受列强干预中国,铁路遭遇正相反。在某些中国人眼中,铺设铁路,从某个方面来讲,正利于外国军队长驱直入,因而遭到他们抗拒。)但同样因为殖民地关系,面对英国要求所有铁路设备、工程师、钢材从英国进口,印度无力反对。事实上,让英国资本财货借此有出路(和让英国投资人有投资标),直是英国大力铺设铁路另个主要原因。但由于样样都进口,这庞大建设工程,几无助于扶植印度钢铁厂或机械加工车间,从而使后来孟买纺织业欲添购现代纺纱或织造设备时,无法从印度本土业者得到。
另方面,身为殖民地,印度从未建造接受z.府补助兵工厂,或建造煤矿场、钢铁厂之类相关设施,作为以国防为目之工业化计划环;反观日本和中国都有这方面建设。粗略核算,这或许对印度有利,因为建造兵工厂所费不赀,甚至日本钢铁业,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钢铁业则迟至1990年代才具国际竞争力)。但这些看似大而无当东西,在1914—1918年,却让中国、日本获益良多。当孟买因为西方制造资本财货输入中断而陷入发展瓶颈,中国、日本境内由兵工厂培养出来机械师、技工和其他技术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上海、大阪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需求;供应这些工厂机器所需钢材或许昂贵,但有总比没有好。(在这期间,日本军事工业还以另种方式自筹财源,即侵占邻国具经济价值土地,向邻国索取赔款,最终促成1940年代连天烽火。)没有外来竞争,就连生产成本相当高产业都获利,从而使他们有钱取得更好技术,进而在第次世界大战后有能耐保住市占:上海工业投资就在1918—1923年竞争日益激烈时期达到巅峰。第次世界大战期间,孟买纺织厂只增加人力而未扩厂,外国纱和布度再进口,他们就只能裁员(和降低工资)因应。对于各个纺织厂而言,这是再合理不过决定,但整体来讲,这些决定标志着他们丧失称霸业界大好良机,而且是至今未再降临大好良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