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三万倍食物),而且饲养盘得天至少清理三遍。更麻烦是,蚕每次都需要喂以新鲜桑叶,因而,在最需要照料时期,即使只是要喂饱小群蚕,天二十四小时时时都要人照料。按照自然规律,蚕是在4月至6月间完成孵化到吐丝过程,而这时正是需要插秧时期。因此,日本农民生产蚕丝、稻米虽已久远,却少有农家既养蚕又种稻。大部分日本蚕丝来自住在丘陵地上农家,而他们种是稻米以外作物。
19世纪初期,这情形开始慢慢改变。有人发现两者可以兼得窍门,那就是控制蚕棚温度,借此使蚕提早孵化(更早摄食)。这做带来更为繁忙数周和不小风险,因为当时仍是烧柴时代,没有温度计,要控制温度并非易事,温度弄错可能使蚕全军覆没,而大部分人是借钱来养蚕。但如果这办法奏效,至少就缩短种稻、养蚕两者重叠时期;运气好话,可以让负责喂蚕而只在最需要帮忙农活那几天下田妇女,不必同时两头忙。渐渐地,愈来愈多种稻农家开始试着兼养蚕。然后,1870年后,有真正突破:新蚕种问世。这种蚕若照料得法,加上施用某些化学药物,可以使其改在7至9月间孵化。这所费不赀,也不容易,但奏效。1880—1930年,蚕丝产量增长将近九倍,而农民年中干活平均天数却只增加约45%。
工作更卖力且更懂得动脑筋,农民从中得到什?得到并不多。事实上,米价在1880年达到高峰;1930年时,下跌将近三分之。没错,农民稻米销售量增长倍,但因为要购买肥料、杀虫剂之类东西,他们开销也多许多(尤其是1900年后)。稻产增加让消费者大大受益,但大部分农民靠种稻净收入却未增加,劳动每小时收益还有所降低。有很长时间,养蚕都是贴补农家生计而前景看好事业,但它也有其极限。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对长筒丝袜需求急跌,日本蚕丝出口随之陡降;稍后,人造丝问世,再送上致命击。从大部分指标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农民,生活水准和七十五年前日本农民样。他们辛勤付出,成果由后面几代人享受,包括那些在新工厂觅得工作人,那些卖农地给新兴郊区人,还有那极少数仍在土地上干活,而如今靠着前辈付出无数辛劳所建立现代部门营生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