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五年
泼水节,在安红石
记忆里鲜明如昨。泼水节是傣族人在四月
春节,她作为知青到东风农场已进入第七个年头,却是第
次参加这个当地最大
节日。和其他知青
样,对她来说,日子几乎总是前
天
翻版,就像
条乏味
看不到尽头
直线。但似乎就是从泼水节
那天起,时间
密度和质地发生
变化,如同河流在雨季换上裹挟红土
浊流,汹涌地扑向下游。
那年,安红石二十三岁,也许是环境磨人,她偶尔会感到自己过早地老,
颗心沉甸甸
,全无二十出头
活力。她最好
朋友傅丹萍二十
岁,也和她
道经历
泼水节
种种。回望
九七五年,安红石能分毫不差地想起傅丹萍当时
模样。齐耳短发,幽深
杏眼,笑
时候,
颗虎牙俏皮地闪现。多年后,叫作“游雅”
电台主持人矫正
那颗牙,笑容变得齐整,安红石却觉得好友因此少
些什
。当然,从傅丹萍到游雅,其间
变化远不止那
点牙尖。
在大勐龙参加泼水节,是七分场合唱队
伙人,他们原本在荒僻
乡下,进城过节纯属偶然。
就连合唱团兴起,也是偶然。追根溯源,是傅丹萍促成
他们这支小团体。丹萍有副好嗓子,和她
起出工,听她唱歌,繁重
劳动仿佛也减轻
几分。尤其在雨季,穿着湿衣服在梯田上干活,周围被雨水和雾气搅得
片朦胧,视野中只有眼前
几步路,同伴
身影被雨帘隔绝在外,鼻孔里满是植物濡湿
气味。偶然有人扯着嗓子和别人交谈,隔着重重水雾和野草,听不真切。忽然间,丹萍唱起歌来。她
嗓音并不特别清脆,而是又圆又润,温厚得像酒,穿透
空气和植物
屏障,洒遍大半个山头。四连
知青们说,听见她
歌声远远传来,只想把锄头和十字蒿
扔,躺下来看天,看云。她有时唱《长征组歌》,“索玛花
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她还爱唱外国民歌,《喀秋莎》、《莫斯科郊外
晚上》,那些她只在连长不在
时候才唱。
有次分场支书老芮在山脚下听到她唱歌,便
步
脚泥走上来,站在旁边听
好久。老芮说,有特长就要发挥嘛。于是七分场成立
合唱队,从各连队抽调成员,利用工余排练,还到其他分场搞巡回演出。排练占用
本来就不多
个人时间,好处则是,合唱队演出
日子,白天赶路,不干活也算全勤。换句话说,用唱歌抵开山挖土种树等重体力劳动,是桩好买卖。那些
开始嫌排练辛苦而退出
人,后来纷纷想回合唱队,老芮说,g,m工作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
律不批。
安红石属于“坚持”下来人。她
初衷也只是和丹萍
起玩。她
音色窄,不太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