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头脑清晰,对于国际国内些大事,提出过很多好建议。在俄国人强占伊犁之后,他就未雨绸缪,上书朝廷,要求加强东三省防务,指出俄国才是清廷最大危险,提出国家应精选良将,负责东三省练兵事宜,既可以加强对东三省保护,同时可以拱卫京城。后来形势发展,证明袁保恒是极富战略眼光。袁保恒所做另件事情,就是1876年向光绪皇帝建议,在台湾设置巡抚。这点,后来也为清廷所采纳。
袁世凯跟随叔父袁保恒来到京城。袁保恒先是以翰林院侍读学习补用,然后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袁保恒弟弟,即袁世凯另个堂叔袁保龄不久也当上内阁中书,来到京城。为帮助袁世凯兄弟应对科举,袁保恒、袁保龄兄弟在北京办私塾,聘请三位举人做老师,全力教授袁世凯兄弟。年之后,袁保恒受命帮办左宗棠转饷,进驻肃州(今甘肃酒泉),监督袁世凯兄弟读书责任落在袁保龄身上。这个时候,袁世凯仍不改顽劣,不用心学习。袁保龄很生气,对袁世凯评价是“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决定对袁世凯进行严加管教:首先,不准袁世凯随便外出,将袁世凯书桌放在老师书案旁,又将袁世凯弟弟袁世廉书桌安排到里面,将两人隔开,不让他们交头接耳;袁保龄还将袁世凯住宿房间安排在老师隔壁,让老师监督他晚上用功,早睡早起。袁世凯学习期间,在河南老家生父袁保中去世,袁保龄因为怕耽误袁世凯学习,以袁世凯已过继给袁保庆为理由,不让袁世凯回老家奔丧,依旧留京苦读。在袁保龄严厉监督之下,袁世凯学业有明显进步,个性也收敛不少。在与其兄袁保恒书信中,袁保龄高兴地谈到袁世凯变化,说袁世凯虽然“文章尚不入门”,但“竟是中上美才”。又过年,袁保恒回到北京,更是加紧督促袁世凯学习。就这样,两个叔叔硬是紧逼袁世凯苦读三年。
科举学习,以及所有应试教育,要求都是种驯服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行为上顺服,更重要,是内心称臣。否则,那种油然于内心抵触,就会让教育渗入大打折扣。虽然袁世凯这时候已竭尽全力适应科举,但在内心当中,那种由性格而产生抵触力量无疑是强大,这也决定袁世凯很难成为这种教育方式佼佼者。1876年秋天,乡试日子到,袁保恒因为担任顺天武乡试正考官,为避嫌,袁世凯只好回河南开封参加乡试。尽管袁世凯对自己充满信心,结果公布时,袁世凯却名落孙山。首次科举失败,让袁世凯心灰意懒。年底,按照长辈们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