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山势走向,那消失三座主峰应该就在青漪湖中。可是现在青漪湖中无山也无岛,那三座山是没有还是发生什特别变化?以致于现在人发觉不。
听说正门根本之地就在芜城,也知道齐云观是正门道场之。但是去过齐云观,当时观主和尘“回山”不在观中,象和曦、守正这些人平时也不在齐云观修行。如此看来,齐云观不是正门根本道场。那和尘、和曦所谓“回山”是回哪座山呢?会不会就是那三座消失山?如果是这样,可是自己第次独立发现修行界个秘密。
……
这阵子,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那位管理员校友也混越来越熟,得以借阅不少珍藏历史文献,大多都是孤本、善本。有天,在图书馆意外碰见柳老师,她是来借书,借是本弗洛伊德《梦解析》。原来她也在研究梦境。
张先生曾经告诉过,修道人不能用所谓心理学现象去理解修行中经历境界,风君子也讲过。比如说“他心通”中移情、共情、开扉三种境界,只有实证之后才可能然而悟,而不是用种谁都可以阅读与理解理论去描述它、观察它,然后就宣称自己知道、明白。所谓修道,不是要你知道有这种境界,而是追求能够自由出入、体会这种境界。
张先生很有学问,学识也不仅限于传统宗教与国学,对古今中外学科都有解。他也告诉,西方心理学研究初衷以及最终目标,与修行人所追求“道”,很可能是同种“东西”。比如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表意识(徐公子注:国内翻译各有不同)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又将人格分解为本(徐公子注:音译为“伊德”)、自、超三个层次。这和佛家唯识宗“八识论”非常接近,只是境界没有那深入。也许弗氏自己只体会到那个地步,但可贵是,他用西方文化中世俗语言描述出个完整体系,这不是般人能办到。
在近代西方,弗洛伊德不仅仅是现代心理学鼻祖,而是有着哲学大宗师地位。因为他理论,也是在寻找和解构意识与存在本源。可惜弗氏不是佛祖也不是老子,他没有找到开放式终极境界,只是将切归结于抽象“里比多”(性本能)。他也是对,自然界切物种存在现象都源于此,但他只是提出问题,却掩盖和忽略真正答案。这就象牛顿,到最后也只能用“第推动力”来结构上帝存在与宇宙诞生。
对西方心理学并不太解,上面这些话都是张先生说,也不知对错。那是有次和他在凤凰桥头聊天,谈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