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六月,荣义郡主在长
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这两条路结果都很难测。安禄山首先选择
第
条路,他接到诏书之后,立刻飞驰进京。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搞得他很尴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进京拜见天子哭诉:“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好言劝慰,并重加封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又荫封其子,多赐房宅、田地、奴婢,恩宠依然如故。这年三月安禄山离京回范阳时,李隆基亲自相送,临别还把御衣脱下来披在他
身上,好
幅君仁臣恭
感人场面!
历史翻到这
页,有人也许会问,假如把安禄山杀
或者找个借口把他扣在长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乱呢?李隆基动没动过这个念头,宰相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有没有过这个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当时形势推演,若真
把安禄山给杀
或关起来,最大
可能恐怕会是另
个结果——这场反叛会提前到来。安禄山
儿子安庆绪与部将史思明等,各怀野心都不是省油
灯,若安禄山陷于长安,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立刻起兵。而当时安禄山毕竟未反,也没有任何反叛
直接证据。
李隆基选择安抚安禄山,以求缓兵之计。这是无可奈何
明智之举但绝对称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确实怠政昏聩,否则也造成不
这种养虎难除
局面,他对杨国忠以及安禄山都犹豫不忍、任用不当,偏偏这两人得势与杨贵妃都有关联。
安禄山离开长安如惊弓之鸟,路马不停蹄赶到黄河岸边,换马乘船顺流而下昼夜兼程,赶回
自己
老巢范阳。
到第二年正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请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将取代原先
边镇汉将,犹豫不决
李隆基终于开始考虑怎
处置安禄山
。去年安禄山来长安时,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将他留在长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荣又远离边镇大军。
当时杨国忠奏道:“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李隆基也就放弃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又
次准备下诏,让安禄山入朝拜相。杨国忠深为嫉恨安禄山,怎肯让他入朝分权,煽动群臣劝阻,又
次议而未决。
杨国忠天真以为,只要凭朝廷
纸问罪诏书,就可以除掉安禄山,在长安又做
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门以搜查反状为借口,派人抄
安禄山在长安
府邸,抓
安府
门客李超等人,送御史台问罪。安禄山听到这个消息心知不妙,从此称病不见客,再也不肯回长安
,反叛之举已骑虎难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