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长城内侧农耕文明来看,侵犯总是坏事;但是,从长城外侧游牧文明来看,
,更宏观结论应该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人太渺小,怎强得过天地?
是天地,给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们文化基座。
三
在严严实实封闭结构中,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天地之线。
文化考察,主要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漫长踩踏。
黄河,几乎从源头步步走到入海口。现在入海口是山东东营,以前入海口变化很多,本想寻访故河道遗址,未能做到。正是在黄河流域,找到黄帝轩辕氏出生地,并应邀担任“黄帝国际学术论坛”主席很多年。猜测黄帝、炎帝、蚩尤决战疆场,然后又在殷墟盘桓很长时间。当然,花时间最多是在黄河流域寻找先秦诸子足迹,并把他们与同龄印度、希腊、波斯哲人们进行对比。为对比,甚至历险万里去考察那些哲人们生存过土地,分析不同或相同生态原因。黄河使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性格,以及其中精英人物有可能达到思维高度。
由于气候变化,从那个寒冷西晋时期开始,中华文化随着仓皇人群起向南方迁移,向长江迁移。迁移是被迫,艰难,但这是天地指点,不能违逆。
长江也早有自己文化。与黄河相比,它似乎对宇宙空间有更多惊惧,更多疑问,更多祭拜。于是,从上游三星堆以神秘魔力所铸就青铜诗,到下游良渚以隆重祭祀所刻凿白玉诗,最后都集中到三峡险峻处那位叫屈原男子系列“天问”。屈原在问,长江在问,人类在问。大问者,便是大诗人。自宋代之后,中国文化、经济中心已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中心难免人多,因此又有不少人南行。到近代,南方气象渐成,批推进历史人物便从珠江边站起。
要特别说说第三条线,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这条线,让“天”和“地”密切呼应起来。高于四百毫米降雨量,可以种植农作物;低于四百毫米降雨量,是草原和沙漠,适合游牧。
有趣是,这条降雨量界线,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可见,万里长城功用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侵犯。因此,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条界线。这样来,中华文明三条天地之线,也就是黄河、长江、长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