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两部国产电视剧,部是《大明王朝1566》,部是《走向共和》。这两部剧有个共同点:开场第集中,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大人物们,出场都没有半点慷慨激昂或阴险狡诈样子,反倒都在做世上最乏味事——算账。大明朝阁老们在算国库亏空和来年预算,李鸿章、慈禧和光绪则在为建海军和修颐和园费用伤脑筋。然而算着算着,观众就看到刀光剑影,原来所有政见冲突和人事谋略,都隐在这两两银子账目之中。
要真正理解z.府行为,必然要解财税。道理很朴素:办事要花钱,如果没钱,话说得再好听也难以落实。要想把握z.府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z.府资金流向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个纯粹经济问题。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财政定位和功能:“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度保障。”
对z.府和财政直非常有兴趣,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修习整年“公共财政”课程。第学期学习财政收入,即与各类税收有关理论和实证;第二学期学习财政支出,即各类z.府支出设计和实施效果。与同级博士生中,美国和非美国同学各占半,但只有个非美国人选修这门课,可能是因为涉及大量美国制度细节,外国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兴趣也不大。这门课程对理解美国有很大帮助,但后来到复旦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公共经济学研究”,备课时却很吃力,因为在美国学过东西大都不能直接拿来用,跟中国情况很不样,美国教科书也不好用,要自己准备授课讲义。关键在于中美z.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角色不样,所做事情也不样,而财政体制要为z.府事务服务,因此不能直接拿美国财政理论往中国硬套。何况中国几十年来直在改革,z.府事务也经历很多重大变革,财税体制自然也在随之不断变革。而财税体制变革牵发动全身,影响往往复杂深远,花好几年边讲边学,才多少摸到些门道。
上章介绍z.府事权划分。而事权必然要求相应财力支持,否则事情就办不好。所以从花钱角度看,“事权与财力匹配”或者说“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这个原则,争议不大。但从预算收入角度看,地方z.府是否也应该有与事权相适应收钱权力,让“事权与财权匹配”,这个问题争议就大。暂先不管这些争议,实际情况是地方z.府支出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