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凌烨闻言微讶,接过来扫遍,唇角轻牵,接过他话道:“只不过不晓世故欠磨砺,不懂得‘人在屋檐下,需得先低头’,这策论是运气好,投到漓山这儿,换个门庭,恐怕就被按下去。这样人虽身负大才能,却太有想法,难能驾驭,不是世族们喜欢保荐,也不够讨上峰喜欢。”
难能驾驭不够听话,楚珩眉梢挑,朝中不就位?恰好也是走科举上来——宣熙帝臣子里头,恐怕没人能比尚书令颜懋更不知顺从吧?
可这不讨喜个丞相,宣熙帝却不仅不急着
多人情世故要讲,只需看学识水平、文章优劣予以保举,因而宁州自认有才寒门学子多爱往漓山叶氏门下投献行卷。①
“这些文章卷轴从前都是你齐师叔着人看,今年你来自然就由你做主。漓山三名同考官,留个给宗族里在朝,沾你和你师父光得那两席,你看着办就是。”穆熙云道。
楚珩点点头,视线落在手中卷轴上,薄薄张纸就承载着个人前途命运。决定会试名次考官多是各大世家出来,除非有“览众山小”傲然才气,否则那些普通优秀人要想得个好功名,仅仅只“行公卷”到礼部如何能够呢?
但凡能寻到些门路,都要先拜拜山头。人从哪个山头出去,日后登科及第,就欠“山头”份知遇之恩,出将入相,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要还——这便是世族人脉。所以各大世家才要全力争夺主、副、同考官名额。
这些能到他手里行卷还算是幸运,外头大把人连投献门路都没有。他们不姓叶也不姓楚,要想出头,就得付出世家子弟十倍努力,学成十倍优秀。
可纵使这样难,都已经算好。从前论品取仕时候,要讲出身品第,寒门庶族想出头,要还不只是“知遇之恩”,投靠到哪家就打上烙印,几乎是辈子效忠。如今有科举,好坏总有条路走。
——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楚珩看遍手上这份策论,是宁州个姓吴学子作,名字倒是起挺大气,叫——吴不知。胆子也够大,人家行卷都献诗词文赋,唯恐触主家忌讳,他倒好,直接投策论,议政事砭时弊。
份份看下去,下午时光不知不觉就这过去。傍晚春蒐结束,凌烨从前头回来,看见书桌上堆卷轴,翻看两眼,随口道:“你师父将漓山门下行卷都交给你?”
“嗯。”楚珩应声,“现在又出不去,闲着也是闲着。”楚珩从卷轴里抽出几张递给凌烨,“这几人文章还不错,尤其是这个叫吴不知,策论鞭辟入里、有理有据,极是难得,只不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