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犁假说”(ploughhypothesis)人是丹麦经济学家埃斯特·博瑟鲁普,他认为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犁社会,其性别平等程度将逊于从未用过犁社会。这理论基础是相较于犁耕农业(般由马或牛这类强壮动物牵引),迁移农业(使用锄头或挖掘棒这类手持工具农业)更方便女性劳作,所以对女性更为友好。[1]
这种可操作性上性别差异部分源自男性和女性身体差异。犁地需要“相当大上半身力量、握力和爆发力,以便拉犁或者控制拉犁动物”,这就使得男性身体更有优势。[2]由于女性瘦体重①在上半身分布得不是那集中,[3]男性上半身重量大约比女性多75%,[4]因此,男性上半身力量也平均比女性高40%至60%[5](相比之下,男性下半身力量平均只比女性高25%[6])。女性平均握力也比男性低41%,[7]而且这种性别差异并不会随年龄而变化:通常名70岁男性握力比名普通25岁女性握力更强。[8]这种性别差异也没法通过训练显著消除:项研究将“训练有素女性运动员”与“未经训练或未经专门训练”男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她们握力“鲜少”超过男性受试者中位数水平。[9]总来说,研究中90%女性(这次包括未经训练女性)握力比95%男性要弱。
但是,犁耕与迁移农业在对女性友好程度上差异也是社会角色性别化结果。锄地可以轻易开始或停止,这意味着它可以与照顾孩子相结合。但对于由强壮动物牵引重型工具来说,情况就不同。锄地是劳动密集型,犁地是资本密集型,[10]而女性更有可能获得资源是时间而不是金钱。博瑟鲁普因此认为,在使用犁地方,男性主导农业,而这导致不平等社会,男性在其中拥有权力和特权。
2011年篇论文显示,博瑟鲁普假说经得起推敲。[11]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些传统上从事犁耕农业社会,其后裔即使移民到其他国家,也持有更多性别歧视观点。这篇论文还发现,性别歧视信念,与有利于犁耕农业而非迁移农业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这表明,是气候而非预先存在性别歧视决定犁采用,反过来又推动性别歧视观点采用。
犁假说亦不乏批评者。2014年对埃塞俄比亚农业项分析指出,尽管该国农业与男性紧密联系在起(在“几乎所有阿姆哈拉民间传说”中,农民都是男性),尤其犁地完全是男人做活计,但上身力量论点在那里并不成立,因为他们使用较轻巧犁。[12]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